2018-11-12
經濟日報
早前看到一篇網上報道指出,美千禧世代三成與父母同住,買樓意願創新低,這種情況似乎變成世界潮流,是買不起,還是不想買?
《世界日報》網上一篇報道指,美國房地產專家表示,1982至2000年間出生的千禧世代應為目前房產市場的主要買家,但根據2017年的數據,目前全美仍有31.5%的千禧世代與父母同住,千禧世代的買房意願也創新低。
美青買房意願低 港青亦悲觀
全球地產峰會(Global Real Estate Summit)上,地產專家表示,根據調查,2017年有多達31.5%的千禧世代與父母住在一起,其中大部分均為28歲以下;相較於2016年的23%和2005年的13.5%,數字增加明顯。
千禧世代應為目前房產市場的主要買家,但因種種原因導致該世代族群買房意願低;有意見認為,除了學生貸款、結婚和旅行等大型開銷導致千禧世代不愛買房,房價飈升也使得中等價位和低價房子的庫存極少,造成千禧世代無力購買,僅能選擇與父母同住或租房。
亦有業界指出,過去社會新鮮人多經歷選擇城市生活、找工作、在當地買房子、退休等步驟規劃人生,但千禧世代很多人雖同樣在畢業後選擇城市生活、找工作,每一份工作的時間卻較短,多會抱「試試看」的心態;因此即便經濟能力足以負擔購屋,也會選擇租房,將錢存起來。
這令唐榮想起,公屋聯會近日一份調查發現,過半20至30歲的受訪者沒有上車打算。青年面對困局,買私樓首期要百多二百萬元,年輕人的置業選擇少,資助房屋則有大批申請,很難抽中,使青年對置業感到悲觀,情況令人擔心。
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受訪者每月儲蓄首期的平均數為13,574.8元,然而預計因置業而付出的首期連雜費開支金額平均數為174.3萬元,即大約平均需要儲蓄不少於128個月,才能達成目標,時間漫長。
置業選擇少 資助房屋中籤難
還有哪些發現?對於儲蓄首期及應付樓宇供款問題,有超過一半沒有計劃買樓/不打算搬離居所的受訪者感到悲觀。調查更顯示約八成沒有計劃置業的受訪者,並不認為買樓是唯一的選擇,受訪者認為在目前樓價超出市民負擔能力的情況下,住公屋遠較租私樓或買樓為好。
看看金管局的數字,今年第二季情況,置業負擔能力進一步趨緊。樓價與收入比率由1997年的上一個高峰值14.6攀升至2018年第二季的18.2,大概是538平方呎單位的樓價,等於居住私人住宅戶18.2年的總收入,怎麼買?
而收入槓桿比率升至81.3%,遠高於約50%的長期平均值,代表私人住宅戶家庭每月入息中位數為基礎,以20年期七成按揭計算,供樓佔入息逾八成水平,怎樣供?
由於7月份住宅租金收益率(各類單位的回報率)處於2.0%至2.6%的低位,衡量購置與租賃一般住宅單位相對成本的買租價差仍然高企,買租價差反映置業成本(以20年期、七成按揭計算)與租賃成本的比率,達到188.4%,供遠高於租!
香港千禧世代面對私人樓市場,應該是買不起、供不起、也租不起,那就死心吧!
撰文 : 唐榮
欄名 : 專家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