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這句話,相信大家今年夏天路經各區的珍珠奶茶店時遇見的人群,都有親身的體會,願意花半小時至1小時等待一杯飲品的人大有人在。美食絕對是商場吸引人流、推高消費額的王牌,不少商場均正增加飲食租戶在商場的比例,正好為飲食業提供最佳的擴張時機。
飲食業向來承租力不及時裝、鐘錶等零售店舖,令普遍商場均傾向出租予具租金保證的時裝、鐘錶及化粧品店舖。不過,所有消費者均需要飲食,無論商場如何成功網羅國際名店,若未有照顧消費者的飲食需要,他們在商場逗留的時間,必然會較其他設有多元化飲食的商場短。增加食肆比例,能助商場提高人流、以及延長消費者的逗留時間,絕對能提高營業額。
餐飲佔商場比例 逾15%較佳
現時部分商場已積極增加食肆比例由以往佔單位數字,增至約10%至15%。筆者認為,一個具規模的商場,較理想的餐飲比例為15%或以上,商場才能為消費者提供全面的消費體驗,不要只側重購物如時裝、化粧及鐘錶等零售品牌。始終消費者難以長時間單一購物,商場需要提供更多選擇,顧及其感受,讓他們「血拼」後能補充體力和精神,否則只會流失顧客至其他更全面的商場。
能提供餐飲選擇的商場,有助延長消費者在商場逗留的時間,提高消費力,不過,仍要視乎商場能否引入具人流保證的人氣食肆,才能吸引人流;也不能一味為追求新鮮感,而放棄有忠實支持者、為人熟悉的食肆。
內地遊客為本港零售市場一大支柱,據我們了解,他們較鍾情中餐、港式食肆,其次為日本菜,最後為西餐及亞洲菜。另一點要注意的是旅發局數字顯示,現時訪港的內地旅客佔有約60%為即日往返旅客,他們較傾向中下價位的食肆,尤其鍾情內地少有的香港茶餐廳。
受歡迎的餐廳除了可增加商場的號召力、吸引人流外,承租力也不差,每平方呎營業額可與時裝店媲美。
商場業主改革商場租戶組合、改變定位屢見不鮮,目的均是希望增加商場的吸引力,部分商場因希望吸引內地遊客而大力吸引國際品牌,爭取較高的租金水平,結果反令人流減少。相反,增加飲食業反而是一個為商場引入新變化的最穩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