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五月 18, 2024 星期六 短暫陽光 有驟雨 27° 75%

劏房如此「十惡不赦」嗎?

2018-08-20    經濟日報
近年不少傳媒、評論者以至政府都痛斥劏房,企圖消滅劏房……劏房真的如此「十惡不赦」嗎? 回看歷史,60年代的香港擁有大量勞動階層,他們人工不高,希望在鄰近工作地區找到居所,既可爭取休息時間,又可省回交通費用,因此在工作地區附近居住成為他們最大渴求,籠屋便由此誕生。籠屋居住環境狹窄,衞生及治安亦存在問題,不過依然有市場需求。當大家還未有自己的物業時,住籠屋為權宜之計。過往的生活模式盡管跟今天不盡相同,但節省租金、交通時間等概念依然適用。 另外,如果你有看過70至80年代的電視劇,從《家變》到《季節》,從祖父母到父母再到他們的子女,都是一家人住在一起,家庭組合是三代同堂。但隨着時代轉變,現今則變成以小家庭為主,一般年輕人都希望搬出來住,不過可能收入微薄,不能支付昂貴租金,這時候劏房便成為了不少年輕人的主要搜尋目標。香港也曾出現過太空倉與貨櫃屋,卻只是曇花一現,大概是不切合香港實際情況,惟有劏房能存在至今,證明它某程度符合香港獨特的居住情況。 盲目消滅 居住情況恐惡化 政府最近實施新富戶政策,變相令更多人需要搬出來住,價格低廉的劏房需求便再一次增加。有人提出香港應該效法外國人均居住面積設限,其實是不切實際的空想,每個地區的實際情況也有所不同,單是香港如此高密度的居住環境在外國已經絕無僅有。這樣硬生生將外國例子引用到香港,只會顯得政府不了解民生,不體察民情。 總之從社會大環境來看,當一般打工仔月薪趕不上愈來愈貴的租金,他們的住屋選擇便愈來愈少,劏房可說是應運而生,是市場自然生態的一部分。如果政府盲目消滅劏房,可能只會令情況更加惡劣。與其消滅劏房,倒不如構思如何增加住屋供應、為香港人提供更多合理價格的單位更為實際。 撰文 : 謝順禮 香港地產代理商總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