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引起社會廣泛討論,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下稱:專資會)對計劃表示支持,認為只要兩成填海用地出售,已可回本,是一項投資。
明日大嶼願景計劃成本動輒千億元計,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專資會會長李鏡波認為,填海面積20%用作賣地,已可歸本。他統計過去10年(2009至2018年)賣地紀錄,共售出230萬平方米土地(包括各類用地),為庫房帶來5,867億元賣地收益,可見出售土地可為庫房帶來可觀的盈餘。
產生社會效益 帶來就業機會
而根據政府的明日大嶼計劃,填海面積達1,700公頃,他指出,倘若兩成用作賣地,即約340公頃,以市區地價一半計算,已足以取回成本,而當中亦會產生社會效益,如帶來就業機會、甚至解決青年人上車難的社會問題。故認為項目並非「倒錢落海」,是投資,而非開支。
房協前主席鄔滿海則認為,明日大嶼支出屬20年以上的長線投資,不擔心會造成很大財政負擔,而有關發展可帶來策略性交通完善計劃。
至於地政總署前署長劉勵超以馬拉松比喻填海,雖然填海屬較長遠的供應,但若今天不展開,落實增加土地供應更遙遙無期,認為「此時不做,更待何時?」。
規劃署前署長凌嘉勤指出,《香港2030+》研究提及東大嶼都會發展,填海範圍雖然與明日大嶼不盡相同,但均是在填海新增土地上展第三核心商區,可以幫助香港創新的工作環境,且會發展為世界最大的無煙城,而明日大嶼更可增加資助房屋供應,故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