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7
明報
【明報專訊】早於1986年首先倡議中部水域填海的香港商人合和實業(0054)主席胡應湘,昨天會見傳媒。他說在施政報告公布前兩天,曾向特首林鄭月娥及發展局提出以3342億元在東大嶼填海2600公頃,比政府方案規模更大,若有需要可再發展南丫島,共闢地4400公傾。他認為東大嶼可減少建島數量及海堤長度去控制成本,因造地後土地有價,全部出售可收回8571億元(見圖),若算上南丫島造地,預計盈餘可達約9800億。
倡芝麻灣移山 提供填料增新地
胡應湘說:「(團結香港基金主席)董建華找過我,討論過如何解決居住問題,所以才再作馮婦」。他研究一年多,才在施政報告發表前兩天,向林鄭及發展局提交建議。他認為,香港宜作更長遠規劃,以應付1000萬人口作目標,而非單純為800萬人口盤算。他認為,有需要在東大嶼填海2600公頃,並在南丫島淺水區部署填海連同島上闢地共1800公頃,造價分別估計為3342億及1366億元。同時若海砂供應不足以填海,他建議可借助芝麻灣半島移山以提供填料,並在移山後騰出的空地上用作建屋,以增加土地供應。
減島數縮海堤 造價低於政府
相比政府建議「明日大嶼」需要興建4個人工島,胡應湘建議的方案會減少建島數目以減少空隙,減少造橋及道路連接,並且將造價最昂貴的海堤部分,由政府建議的30公里縮短為16公里。因此他認為,若將填海規模縮至政府建議般的1700公頃,只要減少建海堤,造價就會減至2200億元,比政府預算逾3000億元為少。
雖然氣候變化會令海浪較前提高,填海要加高,他相信所費不多,只要設計好海堤提供適當彎度及高度,卸去海浪衝擊力便行。
在填海的同時,胡應湘認為只要建好鐵路及道路,令往來九龍及港島只需20多分鐘車程,便可處理好市民交通出入及居住問題。參考鄰埠澳門、深圳前海及後海,以及新加坡及韓國首爾填海造地均未見破產的經驗,他認為若在東大嶼及南丫島填海後把土地全部出售,政府可分別套現5229億及4568億元,足夠支付填海成本有餘。他的假設是公、私營房屋以六四比計算,即使政府改為七三比,他相信庫房仍可應付。
建議優化換地制度
另一方面,以往政府以換地方式向新界農地擁有者發出乙類換地權益書(Letter B),讓他們換取新市鎮土地,但後來改向持有人換現金,令誘因大減。胡應湘建議政府優化Letter B制度,令洪水橋及新界東北的農地及棕地有可能收回。
處理好土地後,胡應湘又建議,政府可讓公屋居民收購自住的單位,免五成地價,並對餘下38%地價提供年息1至2厘長期貸款,餘下12%則由居民支付作首期,轉讓須全數償還政府本息,同時限制首10年不容轉讓,以及讓市民使用強積金供款償還按揭貸款,盡量令普羅大眾置業。另對公屋租客設補貼期限,期限過後繳付市值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