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8
星島日報
(星島日報報道)政府即將換屆,土地問題仍然困擾本港。團結香港基金指未來三十年,本港需增加九千公頃土地,倡議推動「新玫瑰園計畫」,擴大填海計畫,建議在長洲南、南丫西、屯門、將軍澳及蒲台島填海近三千五百公頃,其中長洲南人工島用作搬遷葵涌貨櫃碼頭設施,以釋出該六百四十公頃市區地發展住宅。中短期方面,基金會建議政府與私人發展商合作,運用私人土地儲備增加房屋供應。
規劃署《香港2030+》諮詢月底完結,團結香港基金發表土地房屋政策報告,建議政府推動大規模維港以外填海,在土木工程拓展署一二年提出的二十五個可考慮的填海地點中,挑選填海項目,推行「新玫瑰園計畫」。基金會提出五個填海地點,合共新增四千四百三十公頃土地,當中規模最大是長洲南面填海興建二千二百公頃人工島,面積相當於十個維園,建議用作搬遷葵涌貨櫃碼頭及棕地上的物流作業,進而釋放貨櫃碼頭一帶九百四十公頃土地,用作住宅發展。
基金會又建議,在蒲台島填海二百公頃,遷入赤柱監獄及其他政府設施,以騰空原來土地。其他建議分別位南丫島西面、屯門及將軍澳,共填海近一千一百公頃,發展新工業及住宅。
填海造地需時七至十年,始終是長久之策,基金會建議中短期應運用私人土地擁有者的土地儲備,以公私營合作模式增加房屋供應,興建資助房屋。基金會粗略推算,三家大發展商的土地儲備近一千公頃,其中有大量位於新界,但因缺乏基建、城規限制和補地價等問題,發展困難,建議政府推出「拆牆鬆綁」措施,以公平、具透明度機制發展土地,具體做法有待討論。
基金會副總幹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承認,填海是社會禁忌,但香港向來是一個填海故事,過往發展亦涉及填海。他又指,展望未來三十年,應檢視葵涌貨櫃碼頭是否仍有必要設置在現時位置,因應行業生態和設施的改變,是否可以參考新加坡,搬遷貨櫃碼頭並提升設備,騰空現有土地發展房屋,對政府和營運者雙贏。
「新玫瑰園計畫」涉及造地四千四百公頃,黃元山承認,難以計算有關成本,但相信香港仍有充裕財政推行發展計畫,讓港人受惠。
不過,土木工程拓展署當時選出的五個具潛力的近岸填海地點,均不包括基金會提出的地點。而根據政府當時的策略環評和環境調查結果,指出長洲南填海「會侵佔江豚出沒熱點,而且十分接近建議的海岸公園、魚類培殖及產卵區,影響似乎較大」,蒲台島亦有的罕有植物及雀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