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六月 16, 2024 星期日 微雨 27° 94% 雷暴警告

增公屋供應 須近水救近火

政府未來五年會撥出九幅私人住宅用地改為興建公營房屋,部分會用作安置受公屋重建影響的居民,好處是可以加快公屋重建來增加長遠單位供應,缺點是短期而言會拖慢輪候公屋人士「上樓」步伐,當局須在兩者之間做好平衡。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在立法會答覆經民聯副主席林健鋒議員的提問時,舉啟德附近的房屋協會舊型公屋為例,透露日前已向房協主席鄔滿海表示,願意討論促成重建,既能增加市區公屋供應,又能改善這些舊型屋邨居民的生活條件。   林健鋒一個多月前接受本報訪問時,已經批評公屋重建步伐太慢,指房屋委員會評估二十二條高齡屋邨的重建發展潛力,至今只拍板重建三條。他並且建議仿效新加坡,在屋邨球場等空地建屋作原區安置,安置一棟就拆建一棟,既可加快重建速度,又能增加供應量。   重整資源 長遠增供應   重建市區公屋的優點,最明顯是可以增加發展密度,提供更多單位,例如黃大仙美東邨兩座公屋,因為機場搬遷放寬了高度限制,重建後可以增加一千二百多個單位,增幅達一點八五倍。一些舊型公屋維修開支龐大,而且不少年輕一輩搬離,只剩下老人家,變成寬敞戶,重建分配可以更善用公屋資源。   市區重建的難度,是難以找到地方原區安置住戶,舊型屋邨住戶多老人家,習慣居住了數十年建成的社區網絡。現在當局能夠在啟德騰出土地,有助解決附近約有半個世紀歷史的真善美邨和樂民新邨住戶安置問題,集體安置可以減輕對他們社區連繫的破壞。   對輪候公屋者而言,公屋重建長遠來說可以增加市區公屋單位供應,短期來說,那些新落成的單位用作安置重建住戶的話,就等如少了單位供輪候者入住,輪候時間因而會稍為延長。   原區安置 可闢新途徑   此外,按照長遠房屋策略訂下的供應目標,近年私樓供應超標,公屋供應卻不達標,當局因而決定分四年把部分私樓用地改建公營房屋,其中本財政年度就有一幅安達臣道地皮改用,涉及單位約一千四百個,令今年私樓供應能否達標成疑,亦會間接影響公屋需求。   根據當局最新的推售土地計畫,本財政年度上半年綜合多個途徑合共推出的土地,可以興建六千個私樓單位,只達全年一萬八千個單位目標的三分一,下半年要比上半年多一倍才能夠達標。要是未能達標,地價、樓價和租金續升,恐將驅使更多市民去申請公屋,令公屋供應面對更大壓力。   現時公屋輪候時間平均已經長達五點一年,當局勢必要增建公屋單位應付輪候冊人士的即時需求,能夠騰出來安置重建住戶的土地始終有限。要減輕對公屋輪候時間的影響,當局可以考慮林健鋒提出的邨內空地建屋安置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