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4
經濟日報
特首倡居屋定價與市價脫鈎,今期居屋逾4,000個單位變相由7折減價至52折出售,政府雖贏了掌聲,卻因減價蒸發40億元公帑收入,亦令今年出售居屋收入減半。
有經濟學者質疑,公帑應否用作協助「高中產」買樓,但有政黨及公屋團體均認為,政府財政穩健,有能力幫補市民置業。
特首林鄭月娥昨出席行政會議前見記者,指土地供應問題具迫切性,特區政府早前公布的多項新房策措施,包括資助房屋重新定價等,得到廣泛市民歡迎。
房屋小組委員:不構成財政危機
修訂資助出售房屋的定價機制若在本月中獲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通過,則今期居屋將由原本7折,改為以52折出售,單位售價將降至118萬至468萬元,單位平均售價由360萬減至268萬元。以今期居屋有4,431伙計,平均每伙減價92萬元,則房委會的賣樓收入將減少40億元。
以今年初房委會公布最新公屋建築成本為每單位87萬元計算,意味房委會少了的收入,可用來興建約4,600伙出租公屋。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招國偉表示,原本預計今期居屋料為房委會進帳近80億元,現在或少了一半,承認房委會因而會賺少了;但他形容房委會及政府均財政穩健,加上政府的房屋儲備金結存逾780億元,料居屋收入減少不會對房委會構成財政危機。
房委會委員兼立法會議員柯創盛亦認為,新措施或予人感覺房委會帳面少了收入,但認為林鄭把居屋售價跟市價脫鈎,是回應了社會訴求,值得支持。
不過,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指,居屋以至港人首置計劃,協助月入高達7.4萬元的家庭置業,質疑應否動用公帑協助這批高中產買樓。他又稱一旦政府平賣居屋,於樓市下行時,業主或紛紛為物業補價,令政府收入減少;而若樓價持續上升,業主則未必願意補價,意味入住資助出售房屋後就不願遷出,質疑居屋、首置單位能否仍然做到私樓「旋轉門」,政策成效或喪失。
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則稱,香港近年擁大筆結構性盈餘,部分收入源自印花稅,料未來收入愈來愈多,料要納稅人攤分居屋建築支出機會不大。但他相信,若有更多私樓地皮改劃為興建公營房屋,才會影響到庫房賣地收入。測量師學會房屋政策小組主席林家輝則建議房委會應開源節流,可考慮內部檢討,收緊經常性開支。
撰文 : 吳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