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剛推出房策新措施後,表態支持填海來增加土地供應,讓市民在土地大辯論中焦點分散,可重回正軌,而填海是唯一能大增土地的方法,也是落實其置業為主導房策的法門。
預告不等報告 先行處理缺地
林鄭日前與傳媒茶敘時,預告在10月施政報告時會處理缺地問題,不會等待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年底交報告,並表明只有靠填海才能解決土地不足問題。她力撑填海,底因有二。
其一,為其置業主導房策覓地。她日前改變資助房屋定價機制,大幅調低居屋、綠置居售價,重燃市民置業希望,並暗示最終公私樓建屋比例可由6:4改成7:3。惟落實新房策需要增加土地供應,本港長遠缺地1,200公頃,故政府短期不得不將9幅私樓地改為興建資助房屋,長遠需覓地,而填海是唯一最具效益方法。
其二,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雖正諮詢市民拓地意見,但持份者各取所需,堅持己見,如堅持先棕後綠原則,應將粉嶺高爾夫球場拿來建屋等,以致焦點分散,討論陷入混戰中。林鄭開腔支持填海,就是希望讓市民朝住最能大幅拓地的填海方向進行理性討論。
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的18個選項中,填海所引起的爭拗最少,因不涉及收地賠償,也不牽扯官商勾結之嫌,而且能造地最多,又易於規劃。惟填海也有一定問題,由研究到規劃、立法會通過撥款到成功填海造地至少需時10年,並可能影響環境生態,故政府宜想方法處理這兩個問題,以爭取更多市民支持填海。
加快填海上馬 多管齊下拓地
為了加快填海造地進度,政府將採用新工程技術壓縮沉降期僅9個月,令實際填海時間由4年縮短至2至3年,並且採取分階段施工,即在填海完成沉降後先進行地基工程,周邊作基建用途的土地則繼續填海,在完成後才鋪設水、電、渠管接駁到有關樓盤。
另外,政府在填海選址方面,盡量避開生態敏感地方,做好環評工作,並採取措施減低填海對環境的影響,彰顯政府在發展和環保問題上盡量取得平衡,以便減低環保人士的反對聲音。
本港拓地刻不容緩,故小組須加快檢討,9月向林鄭提交初步報告,若取得市民支持,以便啟動填海工程。填海固然要盡快上馬,也不能放過其他拓地方法,須多管齊下,才能解決地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