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六月 16, 2024 星期日 微雨 29° 86% 雷暴警告

謝偉銓﹕重塑置業階梯 做好資源分流

2018-07-03    明報
Share 【明報專訊】政府日前公布多項房屋政策,包括向空置一手樓徵收「額外差餉」、修改樓花銷售手法、改劃9幅私樓地皮興建公營房屋、將資助出售房屋的定價與市價脫鈎,以及成立專責小組推過渡房屋等。回望過去近十年,私樓樓價不斷癲升,一向與市價掛鈎的資助出售房屋價格亦水漲船高,為應對樓價與市民負擔能力脫軌的問題,政府多次將白表家庭申請入息上限推高,結果全港近七成人口也納入符合入息資格申請範圍。 參考近期居屋4400多個單位,即使個別單位呎價近萬元,仍吸引逾15萬份申請,白表申請更是超額認購59倍,近乎60人爭一伙。問題是將資助出售房屋的定價與市價脫鈎,入場門檻降低,需求進一步擴大,但供應何來?既然綠置居可回應綠表人士的置業訴求,居屋的綠、白表比例是否可作調整?要解決房屋問題,不能只靠單一政策改變,必須有全面的考量,一併推動。 土地「轉換」或刺激私樓價向上 土地供應短期仍然緊絀,新房策的其中一項,是將9幅私樓地皮改為興建資助出售房屋,涉及約1萬伙,惟面對逾15萬個潛在購買力,仍是僧多粥少。再者,此1萬伙是由私樓單位「轉換」過來,不排除會變為刺激私樓樓價再上升的一條伏線。歸根究柢,未有「整大個餅」而只是把比例重新分配,恐怕難紓緩市場對樓價只會向上的心理預期。 特首林鄭月娥的首份《施政報告》已表明房屋政策是以置業為主導,重塑置業階梯,包括「恆常化」綠置居作為階梯第一級,同時加入「港人首置上車盤」,惟數量如何分配及會否增加如過去「夾心階層」的房屋階梯,協助中產及專業人士置業。 筆者認同本港需要重置完整的置業階梯,但同時應清楚劃分首置上車盤、居屋及綠置居的對象,設合理的入息上、下限,為每條隊伍劃線,合理分配數量,方能達致分流效果,避免資源重疊,並鼓勵及協助市民往上流。 宜回購資助出售房屋 此外,筆者是反對「白居二」政策,因為容許白表人士免補地價購買二手居屋,刺激需求但供應不增,只會推高居屋的售價。與其面對不斷加建資助出售房屋的壓力,政府何不考慮實行「回購資助出售房屋」,市民購入資助出售房屋後,日後只能轉售予政府,政府可提供誘因,如在補地價上提供優惠,讓有能力上流的住戶出售單位,此舉既可保持單位庫存,又可避免單位流入私人市場,減少投資及炒賣成分,讓資源得以更有效運用。 長遠而言,增加供應固然是王道,但當「麵粉」未成形之前,將房屋資源分流做好,理順不同置業階梯人士的需要及公平性等問題,更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