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0
經濟日報
每次樓價上升,都會有很多人談論樓市何時「爆煲」,討論的內容都是描述目前的樓價已經高不可攀,再由個人觀點分析,去論證目前的樓價確實高昂得很多人都負擔不起。
有些分析員更對樓市響起警號,警惕父母資助子女置業前,應考慮將來可能出現的負資產問題,一旦樓價大幅下跌,兩代人的物業隨時岌岌可危,得不償失。
每出辣招 價有升無跌
近幾年,香港的樓市確實出現了新常態,每一次辣招出現,樓價均有升無跌,投資者的組合及習慣隨之而改變。投資者利用直系親屬或親友的首置名額入市避稅;父母擔心子女將來沒有入市能力,寧願加按自置物業,用「父幹」、「母幹」助子女盡快上車,未來會否出現負資產問題,卻沒有認真考慮清楚。
今天入市的買家經常說習慣成自然、確實的成交就是案例、今天的貴價等於明日的市價。樓價不斷上升,已經成為買家盡快入市的理由。
面對政府一連串辣招,私人市場的樓價卻愈壓愈升,顯然政府已有心無力,港人再抱怨亦於事無補,因為我們的競爭對手不單單是香港人,更包括內地甚至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和買家。資本市場講求適者生存,更何況香港地少人多,在供不應求的物業市場,對於競爭力較遜的香港人,只會被邊緣化。
無力置業 市民怨氣生
與此同時,無力置業的市民,自然會對社會產生怨氣,要應對樓市困局,筆者認為政府在未來房屋政策的方向上,樓宇供應必須劃分為3條戰線,分別為私人房屋市場、政府資助房屋市場及公營房屋市場。這3個房屋市場政策,必須分道揚鑣、互不干擾。在私人市場方面,政府應該任由它自由發展,以開放的態度,讓有能力的買家和投資者在私樓市場自由買賣,達到置業及財富增值的目的,讓樓價跟隨市場供求自然調整;政府的工作和力度,只需要聚焦在資助房屋市場及公營房屋市場,令小市民也能夠擁有安樂窩,減少社會怨氣,便足夠了。
撰文:
廖偉強 利嘉閣地產總裁
欄名: 大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