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8
經濟日報
政府研今年底重推活化工廈,容許改建過渡性房屋,建築設計師何周禮提出3招增業主發展誘因,包括可放寬樓面面積補償、居住地方9米限制及停車位規限,釋出更多建屋樓面。
建築設計師何周禮表示,新措施可解決短期房屋需求,香港人值得住得更好,可透過增加更多樓面發展作誘因,鼓勵工廈業主參與計劃。首先可放寬樓面面積補償,包括取消非必要的機電房屋及住宅周邊空地的規範,將中央部分改為中空通風井,提高整體採光,並可按情況考慮設共享廚房設計。
工廈承重力高 無礙結構安全
同時可適當放寬建築物的高度限制,將中空設計的失去樓面,容許補償在建築物屋頂上加建,用作房屋等發展。
他指,工廈就柱裝牆厚度有嚴格標準,承重力高,相信不會影響其結構安全,並有利項目設計的可塑性,估計天井設計成本不會太高。
何氏以黃竹坑活化項目GENESIS為例,按舊有規限原須預留3層樓面作停車場,但物業距黃竹坑港鐵站約3分鐘步程,車位需求低,認為毋須花大量樓面建車位,但在多度磋商令項目整個發展期可為4年,拖長至5年,顯示現時工商物業的停車場限制僵化。
他指,若工廈物業改建過渡屋,居住以基層市民為主,大多數不會駕車代步,視乎項目周邊交通基建配套是否成熟完善,可放寬停車位的限制,多出樓面可發展公共或住宅用途。
單位設計方面,2人居住理想面積約350至500平方呎,廁所是必須,但可放寬居住地方與窗口採光和通風的9米限制,騰出立面作環保露台,打造宜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