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8
經濟日報
這幾年,內房企業再次參與香港地產發展,惹起不少香港人猜測動機。
其一、認為內房企業負有政治任務。自回歸後,本港樓市發展轉由一批植根本地的華資發展商主導大局,當中一些能力較佳的企業取得了豐厚利潤,變成有足夠實力左右本地大局的雄厚力量,地產商人重利結果被市民揶揄為地產霸權。
他們依循自身取態,令香港市民在置業安居付出更大的代價,忽視了香港人的福祉,因此有人推測近年內房企踏足香港地產發展,強勢爭取住宅市場供應份額,除了本業發展需要之外,主要目的是攤薄本地發展商對香港樓市的絕對影響力,故政治味濃厚。
其二、內地樓市發展近年過度蓬勃,一線城市房價攀升,樓價水平和香港不遑多讓,迫使中央限購限價限按措施相繼出台,而內房發展商已累積了可觀利潤,閒置資金在內地沒法宣洩,於是積極尋求海外發展,而香港是走出國門的踏腳石,況且人民幣值一直流傳貶值隱憂,持港幣資產可減少損失風險,故有實力的內資企業紛紛在香港添置地區總部,內房企業更因本業發展需要,順理成章參與香港住宅發展。
聯結11城市 經濟效益大
然而,近期最矚目的是,在港沒有名氣的海航集團,竟然在啟德發展區一口氣買入多幅豪宅地皮,事後被發現該集團並非泛泛之輩,是名列世界500強。
是的,香港是目前只擁有逾700萬人口的大城市,但大灣區卻聯結了11個逾百萬人口的城市群,是總人口超過6,000萬的一小時生活地區,可想而知,當港珠澳大橋正式運作之後,香港和灣區內的其他10個大城市的一小時交通圈將大功告成,11個大城市的連環緊扣,衍生出來的經濟效益和人物交流,財富效應的整合。
未來本港的地產發展前景,在我看來,就算內房企業不來香港,本地遏市措施再加辣,也不見得樓價一定下跌,因為土地供應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進程,才是真正主宰樓價未來浮沉的關鍵所在。
撰文:
柯興捷 富山地產行政總裁
欄名: 專家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