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十月 31, 2024 星期四 天色大致良好 28° 51% 紅色火災危險警告

何國良:港樓市用家被擠出市場

2017-04-18    明報
【明報專訊】香港房地產這個話題總是聊不完。上周政府為針對「一約多伙」買賣方式逃避劃一15%物業印花稅的行為,宣布即時收緊機制,以防止再有買家利用現有機制,少付應繳的稅項。由於這種「一約多伙」的買樓方式明顯是投資行為,因此,當政府推出這修訂方案時,除了部分發展商外,幾乎所有的輿論都沒有對修訂有任何反對意見,反過來甚至會說,這修訂如果可以更早出現更好。 遏「一約多伙」 物業仍落炒家手 觀乎這種形式的交易,在新樓盤開賣的所有交易中,已經穩佔了20%至30%的比例。發展商亦非常樂意遷就這批豪客的投資需要,以A組的方式安排他們優先獨立揀樓,盡顯尊貴。在新例實施後開售的第一個樓盤,第一批開售的152個單位中,經「一約多伙」買賣方式成交的單位是0,在開賣首日,93%的單位已成功賣出。雖然我們只看到單一一次的數字,不能作出太肯定的判斷,但從20%至30%慣性比例瞬間下降至0%,這方面應可清楚看到新例實施的效果。而且,這結局亦不難理解,現時用家的需求一般會被認為是剛性,意即他們對樓盤房價的敏感度較低。相反,「一約多伙」的投資客,對投資樓盤的成本極度敏感,當他們知道在一夜之間,物業印花稅由4.25%上升至15%,自然可預期得到他們會按兵不動。 高收入一族 置業也感吃力 另一方面,93%的出售率是普遍新盤都能達到的成績,這亦反映在缺乏「一約多伙」投資客的需求下,一般的買家仍然存在。但如果說,這些買家都全是真正用家,我們就可能太小看這些投資客的靈活性了,看現在首置的比例佔整體交易之高,已充分顯示「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的永恒道理。 筆者剛到訪一個樓齡超過30年,實用面積500多呎的大型屋苑單位,租住單位的友人告訴我,這單位市值已達1100萬元。看看單位2房的設計,十分適合兩口子的家庭居住。不過,仔細想想,兩口子夫妻如果都有工作,以550萬元首期,550萬元貸款計算,他們每月家庭總收入達到7萬元左右,才可以滿足到銀行各項壓力測試,以獲得貸款,未來20年以現時的利率計算,他們每月的供款約為3.15萬元。首期方面,是他們家庭總收入的6.5倍,亦即假設他們有50%的儲蓄率,仍要13年才可達標,這計算亦樂觀地假設他們13年前家庭總收入已有7萬元。 說到這裏,聰明的讀者已知道筆者所指為何:沒有任何外力「相助」,恐怕這兩口子很難可以成為這蝸居的主人。而且,家庭總收入達到7萬元的家庭在香港只有9.1%,相信這些家庭亦不是現時樓宇購買大軍中的主力。真正的用家因樓價之高已被擠出了市場,房地產已成為已有資產人士再循環資金的一個樂土,本土經濟因素亦已不是分析樓市的指標。 [何國良 基金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