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報道)《施政報告》推出建造多個人工島的「明日大嶼」計畫,由於盛傳造價可能達到四、五千億元,引起公眾關注。特首林鄭月娥重申,「明日大嶼」一千七百公頃填海計畫將分二十至三十年進行,情況並不驚人。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承認,無可避免動用部分財政儲備,但首次提到可透過發債集資。「守護大嶼聯盟」昨發起遊行,反對大嶼東填海,警稱有五千八百人參加。
特首林鄭月娥昨於一個電視節目再為「明日大嶼」計畫「解畫」,稱若市民純粹透過傳媒、時事評論員和社交媒體的信息了解《施政報告》內容,恐怕有點偏頗。她指,坊間集中討論《施政報告》土地供應和填海的措施,她認為「燒晒儲備」、「倒錢落海」、「益發展商」和「做大灣區人」等意見,都不是事實。
林鄭月娥說,建議在大嶼山大規模填海,是由於過去十幾年沒有進行大型填海,開拓新增土地也出現困難,而一千七百公頃填海將分階段在未來二十至三十年進行,情況並不驚人。被問到填海一千七百公頃是否規模的上限,她回應說,若能做到已經很開心,又指沒有待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布報告就提出建議,是避免市民認為自己「堅離地」。
她表示「明日大嶼」計畫部分新增土地,需要立即起樓應付市民逼切的住屋需求,亦有信心可以發展成本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提供超過三十萬就業職位,能吸引市民搬到新填海區居住。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表示,「明日大嶼」計畫透過填海解決土地供應緊絀問題,雖然發展局未仔細預算開支,但他承認項目會「使好多錢」。他重申,本港財政非常健康,儲備過萬億元,項目無可避免動用一部分的財政儲備,但如何籌措開支有很多變數,而一個如此大規模的項目,一定需要分期進行,當局會按政府的財政情況考慮具體分期安排。
他舉例說,「明日大嶼」項目涉及公私營房屋,就能夠透過出售津助房屋和賣地賺取收入;交通基建項目上蓋亦可以發展項目,補貼建築費和營運費;若情況適合,亦可以考慮透過發債集資等。他特別提到,過去金融風暴的時候,當局也嘗試以「五隧一橋」來舉債,他指如果本身是好項目、有回報率,如果考慮過認為合適,發債是其中一個集資方法,亦可令市民大眾有穩定的投資工具。
陳茂波又說,項目所動用的錢,有相當部分用於交通基建,讓大嶼山連接新界西和港島北,令全港交通更為便捷,社會除了關注項目開支,不妨海闊天空商量籌措資金的方式。他又強調,政府在土地供應工作上不會放慢,又指執行政策要有定力,不會因短期波動而動搖信心及執行政策的決心,未來會按計畫繼續賣地和推行土地供應,又會督促運房局盡快將一手樓空置稅法案提上立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