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8
經濟日報
據昨日《經濟日報》報道,有議員表示除了樓宇供應的因素,租金亦是支撑本地樓價的原因,認為只有建更多公屋令到租務市場回落,促政府考慮仔細研究公私營房屋比例應由6:4改為7:3的建議。
唐榮認為,私樓供應一個都不能少。
每年供1.8萬伙 屬基本底線
另外,亦有議員指出美國新總統上台後或令本港樓市波動,認為調高公營房屋的比例可起穩定經濟的功效。對於社會有意見認為公私營房屋比例應由6:4改為7:3,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指目前公私營房屋新供應6:4是一個審慎的平衡,若忽略私樓土地供應,會帶來樓市不穩定性,影響樓價與租金。
先看看按照去年12月公布的最新房屋需求推算,政府以46萬個單位作為2017至18年度起10年期的總房屋供應目標,公、私營房屋新的供應維持6:4,公營房屋供應目標為28萬個單位,當中包括20萬個出租公屋單位及8萬個資助出售單位;而私營房屋供應目標為18萬個單位,平均每年供應是1.8萬伙。
如果改為7:3是怎樣的情況?10年建屋46萬單位,私樓佔3成,私樓建屋量將急減至13.8萬伙,平均每年僅剩下1.38萬伙,每年減少4,200伙,公營房屋則升至32.2萬伙。可以這樣估計,一手新樓市場,將由目前逐步供求趨向平衡轉向求過於供,回到5、6年前供不應求,新盤價相對二手價超高的局面,當然今時也不便宜。
附表是過去6年,土地註冊處一手住宅註冊成交登記宗數,可以看到最近3年,一手住宅每年的吸納量維持在接近1.7萬伙的水平,相當穩定,或多或少反映港府增加一手供應後,發展商更趨向貨如輪轉,推盤數量較2011至13年為多,該3年平均每年一手成交量不足1.2萬伙。
每年或缺逾3千伙 樓價更瘋
唐榮不清楚「尊貴」議員提議時是否只着眼公營房屋數量增加,而忽視私人樓宇市場的供求關係,如果調整至7:3,私樓每年跌至1.38萬伙,意味3年後只有1.38萬新樓樓花可售、再3年只有1.38萬伙新樓成交,相較近3年1.7萬伙的一手吸納量,每年或會出現超過3,000伙的短缺,每年缺3,000伙長期累積,供不應求將為樓價瘋漲創造一個理想環境。
所以,可以說每年1.8萬伙供應是基本底線,只略為高於近3年1.7萬伙的成交量,那比例真的不能改嗎?答案是可以的,如果1.8萬伙不變,只要10年建屋量由46萬伙大幅增加60萬伙,變為7:3,私樓自然可以同樣維持在1.8萬伙的供應量。
尊貴的議員,這就是樓市現實數據所支持的私樓供應基礎,比例可不是隨便說改就改的!
撰文:
唐榮
欄名: 專家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