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十一月 5, 2024 星期二 微雨 24° 77%

陳茂峰﹕香港樓價要跌 唯有政經出問題

2017-04-11    明報
北京友人發了個微信給我,問我香港發生什麼事,為什麼這麼多人排隊搶購不到30平方米卻賣800萬港元的納米樓。我苦笑回說,北京的樓價在過去1年漲了近50%,香港要急起直追。差不多同時間,紐約友人電郵問我,香港房價連續7年位居世界最貴,為什麼特區政府沒有針對政策。我只能回他一個苦笑的Emoji。 香港的房屋問題,既有國際大環境因素,也有本土特殊理由。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全世界都行寬鬆貨幣政策,帶來資產膨脹(Asset Inflation)。不過人家歐美日是大跌後的回升,香港(和中國)樓價是只在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的短時間輕微下調。香港樓價長期高漲,政策錯誤導致供需失衡是主因。這個錯誤是膜拜高地價帶動經濟發展,害怕1998至2003年樓價崩盤的傷害重現,因而居住的民生問題要讓位給置業的投資問題。 梁振英供應量 與曾蔭權相差無幾 5年前梁振英獲選成為特首,提出房屋政策是重中之重的施政。梁振英上任4年多,2012至2016平均每年私人住宅落成量只有12,000個,與曾蔭權7年平均每年11,880個,相差無幾,與1987至1996那10年的年均29,870個單位相比,更只有那時的40%。新樓供應不足,結果是樓價(在2012年7月至2017年2月)升了53%。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煙草大王何伯的乖孫當年在梁競選時質疑梁的誠信及管治能力,倒是有其道理。 順便一提,1997至2004年董建華那7年多,新樓供應平均每年是26,790伙,根本沒有增加。當時樓價大跌,亞洲金融風暴是主因,1997年歌舞昇平的繁華假象是推手,「八萬五」是從沒出現的假象。 殖民時期,《中英聯合聲明》限制每年香港土地供應不得多於50公頃;回歸後,政府賣地沒有限制,隨政府自主安排。回歸前新樓供應反而遠多於回顧後,反映什麼問題?我不相信是政府有心無力,我也不接受是政府無能,我相信是整個特區管治團隊依然膜拜地產帶動經濟,只不過影響力從李氏力場轉移到別的勢力。再看過去4年多,政府曾經2次撤回住在宅土地的招標,原因是投標價低過底價。這反映政府不願意低價賣地,惜地如金,無心讓樓價下調。 高地價政策 積重難返 梁振英政府過去4年對新樓供應的預測較實際高出20%。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說,預測未來3至4年新住宅物業的供應量可以達9.4萬個單位,未來5年可以興建公共租住房屋(公屋)單位約71,800個、資助出售單位約22,600個。政府在2014年底公布長遠房屋策略,訂定未來10年的總房屋供應目標為46萬個單位,當中出租公屋20萬個單位、資助出售單位8萬、私人樓宇18萬。這些數字,看來要打個8折。 香港行高地價政策,源遠流長,一直行之有效,持份者利益攸關,已經積重難返。政府庫房收入需要它,地產商需要它,銀行需要它,小業主需要它。樓價要下調,就只能等經濟或政治出問題。 御峰理財董事總經理 mfchan@nobleapex.com [陳茂峰博士 峰哥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