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6
東方日報
候任行政長官近日披露她的房屋政策,其中一項是:「增建港人首置上車盤,出售予入息超過居屋資格的中產家庭。」這個政策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便存在,並由半官方機構香港房屋協會去執行,其名稱便是「夾心階層住屋計劃(夾屋)」。
樓價的組成部分簡單可分只有地價、建築費、利息和利潤,建築費在每平方呎5,000元,而地價則在1萬元左右,所以近期出售的樓價都會在2萬元。
有人質疑售價並不和成本價掛鈎,發展商也試過高價投地後以虧損價格出售,小西灣的藍灣半島便是代表作,但當時的夾屋政策是建築公司負責建築,由房協負責出售,其優惠是政府暫時少收地價,若要售給非特定人士需要補回差價部分,即房協在夾屋絕對是和成本掛鈎的產物,和私人物業由發展商先買地的不一樣。
投資炒賣扭曲需求
夾屋失敗的原因,是買樓含有投資成分,在樓價上升時人人都搶着要,在樓價下行時便會被人說成政府布下陷阱誘使不具備資格的人入市,令他們淪為負資產,令他們怨氣非常之大,政府背負的罪名可謂不小,年輕朋友可能會說筆者信口雌黃,但在二○○○年的而且確有政客以此為口號,荔景浩景臺要花十年才能把物業悉數售清。
資助房屋的買家是一群很飄忽的人,去年的市建局的煥然壹居項目,在一六年初接受1.26萬個申請,相對只有338個單位,超額37倍,但到實際選樓房的時候,買家好像足球比賽的後衞去布置「越位陷阱」一樣,突然之間可以所有人失蹤,最後也賣剩15個單位。
這應驗了前一任特首說法:「樓市在升市時有需求,跌市時便沒有需求。」筆者非常認同他的說法,很多去認購的人都希望能在火紅樓市裏分一杯羹,是否真的是住屋需要便不得而知了。
資深測量師江西財經大學客座教授 邵志堯(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