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十一月 5, 2024 星期二 微雨 24° 77%

填海實難放棄 紓減漁民影響

2018-07-25    星島日報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以自己在金鐘地鐵站等了五班車才成功轉乘,上車後與對面男士幾乎面貼面的尷尬經歷,來凸顯土地供應不止為了建屋,還須基建先行。在芸芸增闢土地建議中,大規模填海最能夠提供完善規劃配套,不宜因為部分環保分子和漁民反對而放棄,只須盡量降低對環境生態和漁民生計的影響,或者提供適當補償。   樓價貴,是市民支持增闢土地建屋的最強推動力,現時當局能夠發展的土地有限,部分「小修小補」、「見縫插針」的做法,一來所能夠增加的住屋供應量有限,不足以滿足需求,二來增加了地區發展密度,會對區內交通和社區設施帶來額外負擔,影響區內居民生活質素,甚至產生種種由居住環境擠逼引發的社會問題。   相對來說,如果能夠有一大片的土地供應,例如當年沙田填海建造新市鎮,就可以不止於興建住宅樓宇,而且可以有足夠的道路、商場、醫院、學校、各類社區和康體文娛設施配合,還有工業區,公屋私樓亦各安其所,讓市民有安居樂業的環境。   大規模造地 規劃較佳   單是東涌填海增闢一百三十公頃土地,已經比六個維園為大,可以容納十四萬多人口。要是在本港中部填海,建造面積逾千公頃的東大嶼都會,以鐵路與港島和大嶼山連接,不但可住四十至七十萬人,還可繼中環和九龍東後,發展成本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而各種基建和社會設施配套,亦可以有周全規劃。   填海造地,不必應付陸上收地面對的原居民和經濟活動安置問題,而且規劃較少掣肘,可塑性高,由規劃階段,已經可以打造智慧城市的基建配套,均衡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需要。   填海影響的「原居民」是各種海洋生物,這方面可利用新科技減少海洋污染,例如現在進行的第三條機場跑道工程,採用逐格灌漿凝固淤泥再建樁柱的方式,就比二十多年前興建機場海底淤泥四散,大幅減輕對海洋的污染,環境評估過關。   減少污染 適當援助漁業   另一群被影響的既得利益者是漁民,尤其是填海目標一帶的養魚戶,昨日就有數十漁民團體吐苦水。當局在選址方面,必須詳細顧及對魚排的距離,以及對水流的影響,減輕對養魚戶和近岸漁業的打擊,或作出適當的安置和補償。   至於部分漁民提出與內地交涉,容許香港漁民在大灣區及其他城市水域捕魚,就涉及較複雜的討論,包括本地漁民是否願意開放本港水域予內地漁船來捕魚。當局可以考慮提供資金和技術援助,或提升漁民遠洋作業能力,避免受填海影響。   一切增闢土地的方案,都有其優點和牽涉的代價。本港住屋用地固然短缺,其他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同樣需要土地配合,必須平衡各方利益,落實一些效益大而代價相對小的方案,從這角度看,填海實難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