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五月 11, 2024 星期六 微雨 25° 84%

陸振球﹕空置率回升 供不應求紓緩

【明報專訊】朋友最近傳來一則說是「真人真事」的信息,說有一名叫馬庫斯的德國人,2005年拖着一隻行李箱和300萬元存款,漂洋過海來到上海浦東創業。他買了一套價值100萬的房子自住,剩下200萬元經營紅酒生意。10多年過去了,200萬元的創業資本早被馬庫斯虧得顆粒不存、底褲朝天。但2005年買的房子升值10倍,如今他剛以1125萬元賣掉房子,並打算回國正式退休。 其實這名德國朋友的故事,筆者也聽過其他版本﹕同樣約10年前,一名深圳人賣了自住的深圳大單位,套現了約80萬元人民幣,並用來創業,到現在,在他的辛苦經營下,公司終上了軌道,現可動用資金也增至400萬元,結果他只能用這400萬元作首期,買回他10年前賣出的單位! 事實上,香港也有經營酒樓的家族,在分了身家後,其中有家族成員繼續經營,也有變賣了家業改為投資地產商舖,數年後,繼續經營的人捱不住租金而始終要結業,相反改為投資物業的卻「發過豬頭」…… 以上的故事,相信大家也聽過不少,說故事的人,大家得出相似結論,在中國或香港,買樓才是投資王道,做實事或進行其他投資都只是「傻仔」,所以現在就算是樓價多貴,有錢自是最好買樓,最好是瞓身買,如果沒錢,也要拚命賺錢和儲錢去買樓,如賺不到和儲不到,便問父母去借,又或是買那發展商提供高按揭成數的溢價一手樓,今日就算買貴了,10年後也會大賺特賺…… 港樓價20年升四成 未必是好投資 這些故事,其實和不少基金或理財產品的銷售何其相似?銷售方總能以最低的起點,和現時的高點作比較,然後暗示或明示的說,如果將來趨勢持續,現在入巿必然是最明智的抉擇,卻不會提及如是在股災前高位買基金,中間如何經歷過慘蝕,又或是到了今天,若與股災高位比較,就算是投資已返家鄉,回報也未必令人滿意。 今時今日香港的樓價,如和2003年時低位比較,升幅自然驚人,就算是2005樓價仍是相對低水平相比,仍絕對是超理想的投資,但如果是1997年樓巿泡沫爆破前入巿呢?不說之後樓價連跌6年多,跌幅近七成而變成負資產,要十多年後才返家鄉,就算可捱到今天而賺錢,以樓價指數計,要20年時間才升了四成多,算是哪門子的好投資? 還有,上述的故事,就算具有普遍性,令人思考的是,如一個地方或國家,做生意或幹實事多數沒好收場,而只有投資或投機房產才可搵大錢,那這些地方還會有多大前途?大家如有讀歷史,數百年前西班牙盛極一時,當時軍力強大,征服南美而搜略大量黃金白銀,結果呢,大量白銀流回西班牙,等如現今各國印銀紙的令貨幣供應大升,之後受惠的階層便廣置田地,不思進取只顧收租,從此西班牙便開始衰落,今天連二等國家也排不上。 未來數年新樓供應明顯增加 說回香港的樓巿,升了10多年最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巿場資金充裕和低息,二是樓宇供應不足以至供不應求,不過一來美國已進入加息周期,二來新樓供應已開始明顯增加,供不應求的局面已在改變。 事實上,差餉物業估價署公布的物業巿場統計數字顯示,截至去年底,全港空置私人住宅空置單位共有43,660個,較2015年的42,040個增加了1620個,整體空置率則由低3.7%略升至3.8%(見圖1),當中中小型住宅單位(小於100平方米)空置率雖維持在3.3%,但空置量則增加了410個(見圖2),大型住宅單位(100平方米或以上)則增加了1210個,令空置率由本已偏高的8.1%進一步升至9.2%(見圖3)。 雖然空置私人住宅單位按年僅增加了千多個,空置率也只上升了0.1個百分點,但最重要是改變了多年來的跌勢而開始上調,加上未來數年落成的住宅單位與過去數年的平均數字比較,將大幅增加,比方說2015年只有11,280個單位落成,但去年已增至14,600個,差估署預計今年會增至17,120個,2018年更會增加至19,350個,增幅接近七成,但人口增長則在放緩,未來的空置單位數目和空置率勢明必顯上調,這顯示在居住層面,至少在未來數年供不應求的情况會得到紓緩。 租金上升動力減 影響買樓意欲 空置單位增加和空置率上升,亦意味租客會有更多的租盤選擇,租金上升動力會減弱,雖則樓價或因投資需求推升,但若租金升幅跟不上甚至停升的話,租金回報率便將進一步受壓。 另一方面,如租金不急升,租樓住的家庭,急於買樓上車的動力也會減少。 [陸振球 樓市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