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五月 22, 2024 星期三 微雨 27° 89%

謝偉銓﹕一刀切「殺街」如斬腳趾避沙蟲

2018-07-23    明報
Share 【明報專訊】運輸署建議8月4日落實中止旺角西洋菜南街行人專用區,恢復全時間行車,這個原意為改善空氣及行人環境、解決人車爭路、加強道路安全的計劃,當日深得商戶、區議會等各持份者舉腳贊成,惟18年後的今天成為眾矢之的,短短數月在一片爭議聲中畫上句號。 18年前改劃行人區原因 今天依然存在 追溯至2000年8月旺角西洋菜南街以試驗形式劃為行人專用區,禁止車輛進入,當時運輸署指反應良好,加上區議會全力支持,同年底決定將計劃「永久實施」,全天候開放予行人使用。及後因噪音問題,署方於2014年縮減至只在周末及公眾假期開放,仍屢遭投訴,今年5月油尖旺區議會以大比數通過取消開放該行人專用區。 有指行人專用區被街頭表演者霸佔,早已變得面目全非,噪音失控更令當區居民及商戶飽受滋擾,那當初實施專用區時的需要,今天是否已蕩然無存?「殺街」後道路又再塞滿貨車,人車爭路,交通帶來的空氣及噪音污染又是否承受得了?行人專用區作為一個公共空間,理應容納多元文化、活動,若然因為噪音滋擾或霸佔,索性「一刀切」,將其他使用者的空間也一併扼殺,甚至將個別有水準熱誠的街頭表演驅逐,那只不過是「斬腳趾避沙蟲」,也難保表演者不會移師至其他地方。 規劃失誤 造成錯配 筆者認為,旺角行人專用區以至所有公共空間,不會只有開放與封閉兩條出路。當表演活動本身影響到其他公共空間使用者時,適量的管制變得必要。但歸根究柢,是政府一直未有透過政策或公眾諮詢為本港的公共空間作詳細規劃設計,也沒有為公共空間訂立一套統一的管理準則,造成西洋菜南街行人專用區這種「錯配」。 環顧狹窄的西洋菜南街行人專用區,夾在高密度的商住混合式大廈中間,兩邊是密密麻麻的商場及零售店舖,仰望是新舊交集的住宅單位及大型廣告燈箱,顯然是一條流動商業街,莫說是讓人休憩或停留的設施,就連一張長椅也沒有,相對靜止的攤檔及表演活動,頓時與流動的居民、行人路使用者與消費者,形成空間上的矛盾與衝突。 與其殺之而後快,政府更應汲取今次的經驗,檢討公共空間的規劃及管理。例如應否向置於商業區或商住區內的行人專用區實施發牌制度、管制表演聲浪、表演單位之間距及使用時間等。同時應平衡專用區內的商業與非商業活動,保障居民及商戶的合法權益外,亦讓街頭及小眾文化得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