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3
經濟日報
昨天收到一份成交資料,發覺業主原來在當年金融海嘯正烈之時入市,持有至今最終回報可觀。
昨日利嘉閣地產發出成交信息,馬鞍山中心分行首席聯席董事楊震霆表示,市場新近錄得嵐岸7座低層F室一宗二手成交,實用面積約701平方呎,建築面積約939平方呎,單位為三房兩廳連一套房間隔,外望可享池海雙景,背山面海。業主放盤約2個月即獲承接,原開價868萬元,經議價下減38萬元,減幅逾4%,單位最終成功以830萬元易主,折合實用面積呎價約11,840元,建築面積呎價折合約8,839元。
2008年底接貨 升1.4倍離場
據了解,原業主於2008年11月份,以342萬元購入上述單位,持貨至今成功轉售,帳面獲利約488萬元,賺價約1.4倍。
楊震霆又指,嵐岸由1月份至今暫錄上述一宗二手買賣個案。現時屋苑約有80個放盤提供,單位入場價由610萬元起。
這個消息讓唐榮留意的是,售出單位的業主是2008年11月入市,當時正是金融海嘯吹襲環球經濟之時,唐榮翻查當年資料,原來10、11月正陷入年度的低谷,成交極為淡靜。
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2008年11月的成交情況是全年新低,而且相當嚇人,當時一手成交宗數只有131宗,成交金額是9.07億元。131宗是多低水平?給一個參考是2013年,一手銷售條例實施,發展商處於摸索期,賣樓都在怕踩界犯例,絕大部分發展商均暫停賣樓,當年6月一手成交宗數最少,但仍高出上述的2008年11月,有135宗一手成交。二手成交當年同樣處於低點,2008年11月只有3,133宗,成交總值則為81億元。
換言之,當年海嘯正猛,全港絕大部分人士對樓市悲觀,亦看不到未來出路之時,一二手合共有3,264宗買賣,敢於在這個時候入市,結果當然成功換來可觀利潤。更值得留意的是,這位業主在11月入市,實際交易時間應該在10月左右(土地註冊處資料滯後),而業主買入後,當要面對多兩個月樓價持續下跌的壓力,因為依差餉物業估價署私樓價格指數顯示,2008年10月價格指數114.3點,估計是該業主入市的月份,但11月樓價出現恐慌性急跌,指數見104.9,單月跌幅高達8.2%,是非常嚇人的跌幅,當時業主的心情又如何?不過,到12月指數見104.8點,幾乎是橫行的格局,至2009年1月,樓價已經開始回升,捱過讓人憂慮的入市初期。
盛衰循環 未來總有低吸良機
當然,如果單就交易資料比較,這宗買賣仍是跑輸大市,嵐岸交易,買入342萬元,賣出830萬元,樓價升值143%。但相較整體大市,升幅仍稍有不及。同樣的差餉物業估價署資料,2008年11月樓價指數如上文所指是104.9點,截至2016年11月,樓價306.6點,升幅達到驚人的192%。
過去十年多,只有一次金融海嘯出現較明顯樓價回落的入市機會,如果依盛衰循環的變化,未來總有這樣的機會。
撰文:
唐榮
欄名: 專家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