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5
經濟日報
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了3天的香港旋風式訪問,行程雖然短暫卻很緊密,共出席了20多個公開活動。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見證了一國兩制的成功推行。
另一邊廂,根據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所統計的數字,今年參加七一遊行的人數大約在1.5萬到1.7萬人,為歷來最低。不知道是否此消彼長的關係,國家強大,香港有靠山,反政府的人士相對就少了。港人慢慢會明白,搞好經濟,促進民生,共建和諧環境,才是香港繁榮穩定的基石。
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740萬的香港人都是中國人,也就是說,14億中國人也是香港人的同胞。香港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不僅背靠祖國,更加放眼世界,國家的粵港澳大灣區計劃,以及一帶一路政策,將為香港帶來無限商機,港人必須抓緊機遇,別再爭拗內耗,以免「蘇州過後無艇搭」。
加辣非萬靈藥 關鍵在於供求
新一屆政府上場,代表林鄭時代正式來臨。香港的第一位女特首,表面上「好打得」,其實人緣甚佳,既有領袖風範,又有親和力;加上國家強盛,看來今後的管治會較為暢順。
香港跟國家血脈相連,經濟發展緊密結合,香港無論在金融、旅遊、零售等行業,都受惠於國家的政策和國人的消費力。樓市也不例外,今天的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民間財富日益增加,中國人置業觀念根深柢固,有了錢就喜歡買樓,因此十幾年來內地房價升了好幾倍。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對外開放的大都市,既然號稱是東方瑞士,自然成了資金的避風塘,而樓房也成了引進資金的重要工具。
面對樓價屢創新高,人們開始將買樓的希望寄託於新一屆政府身上,究竟後市又如何?筆者認為,樓市升與跌,非單靠政策干預主導,也不完全跟隨經濟走勢來定,供應和需求才是關鍵所在。如今是資金氾濫的時代,香港這塊自由的土地,吸引着14億人民的購買力,無論誰做特首,都很難改變樓市供不應求的局面,總是加辣也不是辦法,不如多蓋公營房屋和港人首置上車盤等,減少基層市民的怨氣,才是更為務實的做法。
撰文:
蔡志忠 亞洲地產董事總經理
欄名: 專家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