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2
經濟日報
樓市狂潮下,樓價指數不斷創新高,正當大家以為買樓必贏的時候,市場上卻仍有蝕讓盤出現。
當中最慘烈的莫過於上水天巒,過去一年成交了8宗個案,全都蝕讓,業主於2010年從發展商一手買入,已經持貨7年,平均仍要蝕36%。同期差餉物業估價署公布的樓價指數由138.3升至327.4,漲幅達237%,此消彼長,一來一回,可達天堂與地獄,2010年入市應該是一個不錯的時機,偏偏買錯貨一樣可以蝕到眼光光。
多宗蝕讓共通點 發售時定價進取
除了天巒之外,大埔比華利山別墅、大角咀瓏璽、尖沙咀名鑄、何文田半山壹號及大圍名家匯,都有不少蝕讓個案,這些樓盤都是2008至2011年間發售的一手新樓,當中的共通點,都是發售時定價非常進取,同區二手缺乏同類單位,買家難以比較,加上當時未有買家印花稅(BSD),大量內地買家湧入市場,他們又特別鍾情一手新盤,令發展商即使用瘋狂價去推售,一樣可以賣個滿堂紅。筆者還記得當時也有去參觀天巒的示範單位,接待筆者的代理見筆者猶豫不決,未待參觀完結,代理已透露自己也要買,要趕至售樓處搶單位,撇下筆者而去了,由此可見當時的瘋狂情況。
從上述事件,反映新盤定價可以很進取,瘋狂售價吃掉了超過7年的樓價升幅,惟二手市場則並不一樣,有不少同類單位以過往成交價作指引,對買家來說可謂安全得多,可惜辣招令二手成交不斷萎縮,大面積單位情況更為嚴重,這對買家絕無好處。
此外,隔山買牛也是風險不小,內地買家不知價而盲目入市,香港買家又因辣招而轉戰海外,我們又能否引以為戒,避免高價購入外地物業。否則,資金長期被鎖,若有急用,也需要蝕讓才能套現,大家投資海外物業時,宜加倍小心比較。
撰文:
李峻銘 世紀21奇豐主席及行政總裁
欄名: 專家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