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4
經濟日報
總理上周宣布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整合,在我看來,相關基建硬件早已分階段落實施工,如快將竣工的港珠澳大橋,將使澳門、深圳及香港陸路交通更加便捷緊密。
區內高鐵則對接北上南下及西進的人物對流,加上區內擁有超過6,000萬的常住居民,故將來不論哪一個大灣區城市成為發展軸心,粵港澳大灣區勢將如同日本東京灣區、或美國舊金山灣區一樣,成為舉世矚目的超級繁華大都會區。
置身這個超級大都會區中,香港有甚麼角色可扮演呢?最上策是憑着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成為大灣區對接世界的銷售前店。
然而,就算我們放棄爭取大都會的領跑角色,依然可以搭上大都會區順風車,從中得到不少經濟好處。至於少數人戲言要回歸小漁村過平淡的生活,並不現實,因為沒有人會喜歡身處一個50年代的貧困社會,回到七十二家房客的窮困處境。
上車愈難 寄望優化港人港地
現在中央領導人已經公開表示,兩年後深圳經濟將會超越香港,可歎的是,我們曾經一度傲視國際的香港速度已經失去蹤影,就以郵輪碼頭為例,香港國際郵輪碼頭早在2009年動工,至今周邊配套設施尚未竣工,對比位於深圳蛇口,可停泊22萬噸級郵輪的太子灣郵輪母港,憑效率見稱的中國速度趕及在去年11月投入服務,成功後發先至,分享富裕的內地郵輪旅客消費「蛋糕」,並為深圳市民創造多達3萬個就業崗位。
的確,目前香港競爭姿勢已告落後,本地經濟持續不振已影響市民的收入增速,港人購買力相對落後了,但我們還是有望藉着優越的地理位置收復失地,再次令香港經濟飛躍,為我們的置業條件添加收入動力。
展望未來,香港受到大灣區發展的持續推動,將會吸引更多內地人來港旅居、工作及創業,需要置業居住,樓價很可能因為供不應求而升個不停,在沿用價高者得的土地市場運作方式下,料愈來愈多港人將遠離置業的門檻,加上對填海造地議題至今尚未達共識,暫時只能寄望港人港地的優化版了。
撰文:
柯興捷 富山地產行政總裁
欄名: 專家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