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一月 12, 2025 星期日 陽光充沛 12° 36% 寒冷天氣警告 紅色火災危險警告

公屋增14% 住客少8% 輪候者不跌反升

2017-06-19    明報
過去8期的「回歸20年」系列,主要說政治和法治,未來一周話題會轉去經濟民生。回歸後歷任4屆政府共3名特首,由「八萬五」到「孫九招」,由負資產到復建居屋,房屋問題依然纏繞港人。近年樓市已陷入瘋狂,400方呎單位動輒開價近千萬元,公屋及居屋已成為市民上車希望;但對於邊緣一群,何時上樓仍然是一個夢,房屋政策何去何從,至今仍未有答案。 住屋問題在過去20年一直困擾香港社會,截至去年底,公屋單位累積達76.49萬個,20年淨增加近10萬個單位,但居住公屋人口卻不升反跌,少了8%、即19萬人,另一邊廂的輪候公屋人數卻屢創新高,住劏房、板間房甚至牀位的私樓租戶不斷增加,最新統計有近20萬人居於這些「不適切居所」內。劏房戶阿林是27萬公屋輪候者之一,等了9年的他,何時上樓的問號愈來愈大。 明報記者 黃俊鋒 阿林早年因與父親激烈爭執而遷出,曾居住籠屋大半年,至上月搬至現時旺角劏房內的碌架牀上層,月租1800元,不包括水電費。他說,房間內有4張碌架牀,業主更出租地面作「牀位」,令環境更擠迫,他自己的牀位僅12平方呎,睡覺要微微蜷縮身體,夏天經常因炎熱難以入睡。 其他報道:永安:將聘專業顧問檢視中心防火措施 火警風險料較倫敦大火大廈低 統計處2015年調查指出,估計全港約8.88萬個劏房單位,居住近20萬人,人均面積中位數僅48呎。阿林說,因現時的地盤散工收入有限,只能繼續租住,他已輪候公屋9年,希望有正常生活空間,但以目前輪候冊人數來看,相信「上樓」無望。 平均輪候4.6年 「3年上樓」落空 房屋署資料顯示,以1998年第三季計算,約14萬人申請輪候公屋,平均輪候時間6.5年。回歸後政府提出平均3年上樓承諾,房屋署2005年引入「配額及計分制」,把申請公屋的非長者單身人士,與一般2人或以上家庭分「兩條隊」處理。但本屆政府內「3年上樓」承諾已落空,2014年底起,輪候冊申請人數徘徊27萬至29萬之間;以今年3月底計,輪候冊累積27.59萬宗申請,平均輪候4.6年。 事實上過去20年房屋署公屋單位有所增長。資料顯示,1997年底本港約有67.01萬個公屋單位,截至去年底升至76.49萬個,淨增加9.48萬個,增幅達14%;公屋人口則下跌,由97年底227.52萬跌至去年底208.39萬,減少19.13萬人,跌幅8%;公屋家庭平均人數亦由1997年底3.7,降至去年底2.8。 鄔滿海﹕住戶結構變 衍生寬敞戶 曾任房屋署副署長、見證本港房策發展的房屋協會主席鄔滿海表示,過去20年社會趨向小家庭化,「以往公屋家庭兩三代同堂很普遍,但現時已經很少,不少子女長大後都追求獨立空間,選擇搬出去居住,甚至是分戶再申請公屋」。他說,相對住戶結構改變,公屋單位組合難以更改,導致以往可供五六人居住的大單位,在子女搬離後只留下父母居住,衍生寬敞戶問題,亦令公屋資源造成錯配。 公屋私樓質素近 遷出誘因低 鄔滿海認為,回歸前市民普遍視公屋為基本居所,當經濟條件改善後願「向上流」,考慮購買居屋或私樓,從而騰出公屋,但回歸後「房屋階梯」流轉作用降低,尤其公屋與私樓質素差距已較昔日近,不少新屋邨的綠化空間及設施甚至較私樓佳;加上公屋與私樓的租金差距擴大,由回歸前公屋租金約是私樓一半,現時則只佔約四分之一,令公屋住戶遷出誘因更低。 為改善公屋資源運用,鄔滿海建議可在部分較多寬敞戶的屋邨,物色空間興建單幢長者屋,提供無障礙設施及配套,吸引長者寬敞戶遷入,從而騰出大單位予輪候公屋家庭,由於在同邨建長者屋,對住戶鄰舍關係影響較小,但長遠而言政府始終需大幅增加房屋土地儲備。 王坤﹕局長掌房委 失監察作用 回歸前已擔任房委會委員的公屋聯會前主席王坤認為,回歸後房委會架構改變,以往房委會主席及房屋局長由不同人士擔任,但2002年起主席一職由主管房策的局長兼任,令房委會徹底失去監察政府及議政作用,認為是回歸後房策的「最大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