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5
經濟日報
中資高價搶地,本地發展商加快補地價步伐,告別過去兩年只有零星補地價的個案。情況有助釋放由私人發展商持有的土地儲備,對於土地供應達標有幫助。
過去幾年發展商不願意進行補地價,最主要還是因為隨着政府按季定期賣地,發展商可以從賣地吸納土地,不急於使用自己的農地儲備,情願等地價回落,待一個合適的價錢才進行補價,導致補地價個案大減。
中資搶地 愈遲補價恐愈貴
根據政府過往公布,按照每年計算的補地價個案,在恢復按季賣地前的2007年至2011年5年間,由補地價提供的土地供應共1.96萬伙,平均每年約4,000伙。
之後政府公布的數據大多以財政年度為單位,如果以2012/13年度至2016/17年度計算,5個財政年度的補地價供應只有2,490伙,平均每年度不足500伙,個別年度更只有90伙,反映發展商不熱衷透過補地價增供應。
不過,中資發展商天價搶地,以投得住宅地皮所佔的樓面計算,中資佔整體市場的比例由過去少於10%,增加至去年30%至40%,今年以來政府推出的4幅住宅地皮,更全由中資財團奪得,本地發展商能夠從政府賣地吸納土地儲備的機會減少,為保着現有的市佔率,就要開拓其他吸納土地儲備的方法,包括進行補地價。
與此同時,中資發展商推高整體地價,港資財團愈遲補價,所需要支付地價恐愈貴,故此加快了本地發展商補地價步伐。
例如,今年初新世界(00017)為長沙灣東京街工廈補地價11.2億元重建成住宅,而九建(00034)早前亦為將軍澳石角路項目,補地價11.6億元,兩個項目合共至少提供逾千伙供應,已經相當於2016/17年度全年的補地價供應。
市場無形之力 勝政策推動
與此同時,發展局局長馬紹祥今年初亦透露,有一宗補地價個案,發展商已簽訂基本條款,將會支付補地價金額,該宗個案提供多達4,500伙供應。
若連同該宗個案,今年補地價提供至少逾5,500伙,將會是2010年後最多,而且佔土地供應達3成,意味即使政府賣地減少,土地供應仍然有機會達標。
事實上,政府覓地困難,過去一直希望能夠加快發展商補地價步伐,釋放其土地儲備,包括推出補地價仲裁的先導計劃,惟市場反應欠佳,實施2年多只有一宗參與個案,而且規模細、提供的單位供應不多。
反而,現時由於中資財團搶地,卻成功推動本地發展商加快補地價,市場無形之力,似乎勝於政府政策的推動。
撰文:
唐榮
欄名: 專家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