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7
經濟日報
每當大地震過後,往往出現巨大山體滑坡,巨石夾雜着泥土堆構形成壩體,截斷了流水,水流既被阻塞而不能宣洩,積水很快便形成了堰塞湖。
危險的是,當積水久久不能得到宣洩,湖水壓力增加到了極限,堰塞湖壩體便會抵受不了隨時崩塌,洪水瞬間爆發。
過去,筆者喜歡把堰塞湖和積聚的洪水比作遏市辣招和累積的置業購買力。事實上,遏市辣招就是遏制2008年熱錢為禍香港樓市的手段,理論上可抑制樓價因買家過度追捧而急升,通過加重交易的釐印費從而迫使買家回復冷靜,不會盲目置業,再加上樓貸壓力測試,將供款門檻提高,增加置業的難度,於短期內達到冷卻市場成交量及抑制樓價上升,然而,只要投資者覺得樓價存在可觀的水位,潛在利潤遠高於印花稅款時,買家還是會想盡辦法繼續增持物業。
聰明錢以首置入市 化解辣招
幾年來,每當購買力積壓爆發,樓價急升至政府覺得需要正視的時候,當局就會不假思索地再加辣,進一步遏制合格的購買力,務求要市場成交靜止下來,以頭痛醫頭的方式向公眾交代。然而,由於政府一直無法令市民信服可以增加足夠的土地供應,所以過了一段時間後,當市民發覺樓價未有回落而且繼續緩慢上升,在懼怕自己漸漸遠離合格購買力之下,又會開始重新物色合適的置業機會。
去年末,樓市又再蠢蠢欲動,政府便不假思索,大幅增加從價印花稅至15%,試圖把樓價立即壓下。可惜的是,久經戰陣的投資老手看到香港物業比其他地區的確存在理想的溢價,一些聰明資金很快便找到破解重稅的套路,化身以首置身份繼續入市,由此有效避開了15%的從價印花稅,間接造就了近日二手樓屢創新高成交價,而且令到一手新樓「唔憂賣」,發展商於是紛紛提價。
撰文:
柯興捷 富山地產行政總裁
欄名: 專家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