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0
明報
中原樓價指數連續16周創歷史新高,超越1996年12月8日至1997年3月16日期間的15周紀錄,指數今年已累升了約一成。大家又可留意,在美國上巿的中國科網股阿里巴巴,周四晚一天勁升約13%,跑贏今年以來的中原樓價指數升幅!
阿里巴巴股價急升,事緣公司在投資會預測營業收入將按年大增四成多;而同在周四,德銀發表預測香港的樓價報告,指由於香港人口增長放緩(圖1),對樓宇的需求也會減少,加上人口老化,尤其25至44歲年齡層人口減少,會由1995年佔總人口的38%,降至2026年時的26%,預計香港的住宅樓價將在2026年由現水平跌約48%!
港樓價與人口周期關係不大
對於德銀的報告,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兼教授莊太量並不認同,他表示香港樓價一向和香港人口周期關係不大,就如報告也指香港25至44歲人口佔總人口比重由1995年的38%降至現時29%,但過去22年內樓價不跌反升,就可作為反證。他又稱:「我們旁邊的城市深圳,樓價都不廉宜了,可能是香港的70%或80%;如果我們有什麼樓價變動,變動這麼多,但深圳樓價不跌,即是我們的樓價比深圳的廉宜的話,相信香港樓市仍有強勁的反彈力量。」即是說,深圳樓價高,猶如為香港樓巿設置了保護網?
其實,正如長實地產(1113)所言,10年以後的事,都是靠估居多,而樓價乃是受多種不同因素影響,人口趨勢,始終對樓宇需求有影響,不過現在樓巿熾熱,更多受投資氣氛左右,而香港政府近年不斷推出辣招及收緊按揭,令到一般巿民更難入巿或上車,結果令到物業更集中在富人手上。根據萊坊引述《The Wealth Report Attitudes Survey》,在香港擁有3000萬美元以上資產人士,平均擁有3.3個住宅單位,僅低於沙特阿拉伯的4.3個(圖2)!
在樓價高企和按揭收緊的情况,發展商起樓也將單位愈起愈細,事實上,以往落成的住宅單位,面積為400方呎或以下只佔30%,但2017至2020年落成的住宅單位,同屬400方呎以下的卻佔36%(面積200方呎以下佔4%,圖3);現在新盤單位平均面積只有600方呎,為數十年來最低水(圖4),以符合大部分買家的負擔能力。當近年供應量愈來愈集中細單位,未來這類單位的升值潛力也極可能會跑輸大巿。
供應量集中細單位 升值潛力減
其實,最令人憂慮除了是一般巿民難上車和只能購入愈來愈細的單位,發展商為了能高價賣樓,自行提供高息的高成數按揭,而採用了這類按揭的,若兩三年後樓價不升反跌而未能成功轉按至息口較低的一般按揭,就容易斷供而物業變成銀主盤。
大家最近可留意一段財經新聞?萬科置業(1036)公告,向與新世界(0017)以各佔20%及80%比例合營、專門為旗下樓盤荃灣柏傲灣項目提供按揭資金的財務公司注資不超過3.5億元,意味可提供按揭貸款金額達17.5億元,佔銷售總額92億元接近兩成。
發展商變相做財仔
以往買樓,一般買家會自行付出三成首期,然後向銀行申請七成按揭以完成交易。現在呢,由於銀行不斷收緊按揭,且樓價高企,不少人根本不夠首期,甚至銀行也不願承按,要由發展商自行提供超過成數按揭,才能吸引足夠買家入巿。正如湯文亮所言,這猶如賭仔向莊家借錢去對賭,這代表樓巿仍健康嗎?到底發展商主業是起樓賣樓,還是做財仔?
香港人最熟悉的房託領展(0823)最新公布今年3月底止全年業績,年內錄可分派收入總額49.92億元,按年增長9.3%,每基金單位末期分派116.66仙,增8.8%,全年每基金單位分派228.41仙,增10.8%;每基金單位分派總額的分派回報率為4.2%。
年內,收益及物業收入淨額分別按年增長5.9%及7.4%,至92.55億元及69.94億元;投資物業組合(包括發展中及翻新中物業及於中國內地的物業)的估值改善,達1740.06億元,較對上一財年增加8.3%。
說真的,雖然香港近年樓價愈升愈有,但若是買樓收租,現時租金回報只約2.5厘,扣除了管理及差餉等費用,隨時不足2厘,領展現派息率卻有4.2厘,且派息按年增加一成,而有關增長已保持多年,香港的租金可年年升一成嗎?
領展今年股價跑贏樓價
領展今年股價升幅超過兩成,也明顯跑贏樓價,而年初買,現在可賣,而若年初買樓收租,要付15%印花稅以外,若現在要賣樓,又要多付一大筆印花稅。在香港,看好樓巿前景,除了買「磚頭」,領展會是不錯的選擇。
[陸振球 樓市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