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8
經濟日報
近期賣地,中資報捷成常態,上周兩間內企聯手出擊,以創新高價勇奪一幅鴨脷洲罕有海景地王。
市場立即議論紛紛,新財政司司長更公開表示成交價高得令人擔憂,同時,不少輿論更埋怨中資發展商接連出價過於勇猛,基於麵粉貴,麵包也跟着加價的常理,會導致樓價迅猛攀升。
的確,為了遏抑樓價,政府過去數年來已連番多次推出需求管理措施,暫時有效減慢樓價升勢。然而,在近期賣地連番創出新高價的形勢下,就算政府將從價印花稅抽高至15%,令到市場只剩下首置買家,還是無法制止樓價一再攀升。
其實,近年特區政府賣地,為防止公開拍賣現場氣氛激起發展商搶高地價,賣地已改用暗標競投方式,各發展商對有興趣地皮只能按本身評估價值出價競逐,當中若有一些發展商願意出價進取,不論是中資或港資也好,自然有他們的獨到見地,記着,商人是不會選擇做虧本生意的。而事實上,鴨脷洲海景地皮出價第二及第三高價的都是本地發展商,故沒有需要刻意標籤中資勇猛。
政府宜將賣地收入 造福市民
在我看來,就算沒有中資參與賣地,回復過去清一色只有本地發展商競投地皮的年代,在展望經濟良好之下,優質地皮的拍賣價成績,同樣會屢創新高,也一樣會推動二手樓價攀升,只不過中標發展商是本地財團名義罷了,反而愈少發展商參與投地,則地價愈加容易被人為操弄擺布,未必有利全體香港市民置業。
樂觀的方面去看,更多不同發展商參與建屋,他們為了迎合買家口味、置業財力及銷路,各發展商只有力求將自家項目做到精益求精,並盡量減低利潤,以吸引買家優先選購。
當然賣地價超出政府收入估算,令庫房多了一筆可觀的意外收入,我們也不要草率怪責當局,只要政府盡量將賣地所得,運用於建設香港未來基建,造福香港各階層市民,並加強教育醫療及安老支援。更重要的是,動用更多盈餘用於建造公營房屋,為草根階層提供更多安居的機會。
撰文:
柯興捷 富山地產行政總裁
欄名: 專家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