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1
明報
【明報專訊】現在不少「80後」和「90後」在為如何上車置業而煩惱,在股票及物業均投資有道的「60後」、早於2011年已賺夠提早退休的活道教育中心創辨人林本利認為,除了不少年輕人難以上車,其實過去10年約有10萬個家庭「落錯車」而伺機重新上車,形成強勁潛在需求,使樓價難以大跌,也令本港家庭自置居所的比率在過去10年大跌4.3個百分點,成為社會不穩定的根源,建議港府應增建居屋,幫助港人圓置業夢。
明報記者 葉創成
根據《2016中期人口統計》數據,本港按居所租住權劃分的家庭住戶數目分佈中,去年自置物業的比率為48.5%,而該比率在2011年為52.1%,2006年更高近52.8%。林本利早前在活道教育中心的投資課堂上分析,以去年本港家庭數目近250萬計,自置物業比率過去10年下降4.3個百分點,反映期內有近10萬個家庭沽出自住物業後難以再次上車,由業主變成租客,每年捱貴租,成為今日本港社會怨氣高企的重要原因之一。
林本利認為,從上述數據可見,港人應該長線持有自住物業,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以為可以高賣低買,他解釋說:「高價賣樓後再在低價買回,聽起來好像很理想,但有幾多人真係咁叻可以做到呢?事實卻是,過去10年不少人自以為在『高價』沽出自住物業後,樓價續升,跟着唯有以更高價追回,部分更難以再次上車。」
樓價倘跌一兩成應入巿
根據林本利的分析,過去10年有近10萬家庭「落錯車」,現正等樓價回落重新上車,屬強勁的剛性需求,因此只要本港經濟能夠穩定增長,樓價未來一段時間難以大跌,「近年有些專家預測樓價大跌五成,你若相信他們的話,便錯失去年上半年在低位買樓的機會,日後不要再重複犯錯,樓價若跌一、兩成,自己又計好數供得起便應該入市」。林本利去年雖然沒有買入住宅,卻於5月斥資530萬元在油麻地買入一個建築面積近千呎的寫字樓單位,用作教室,也受惠於過去1年的樓市升浪。
林本利認為,港人自置物業比率若能回升,有利社會穩定;既然在可見將來,私人住宅樓價料高企不下,港府現應在公營房屋政策上作出調整,幫助港人置業。因此,他建議,港府應該大幅增建居屋,令每個年滿18歲、月入逾1萬元、首次置業的港人均可以向政府以折扣率(編按:以房委會最新一批共2057個居屋單位為例,包括彩虹及梅窩3個項目,以去年底市價7折推售,即沿用30%折扣率的安排)買入自住居所,機會只有一次,但人人有份,永不落空,「港府應該為香港人提供一個願景,只要在本港住滿7年,取得永久居民資格,並持之以恒努力工作,便可擁有自己的物業」。
現房策鼓勵年輕人不上進
不少人均同意增建居屋,問題是土地從何而來?林本利認為,港府除了應該全方位研究如何造地外,亦可以在現有的土地儲備中,將部分原擬興建公屋的土地用來興建居屋,同時收緊年輕人申請公屋的限制,引導年輕人去買居屋而非租公屋,從而激勵年輕人努力工作提升收入,他解釋說:「目前在公屋輪候冊中排隊的達29萬人,當中包括15萬個家庭及14萬名單身人士,後者中相當部分是年輕人。
很多年輕人一踏入18歲便申請公屋,為了令自己符合有關資格,在花樣年華卻不努力工作掙錢,以免令自己的收入高於申請公屋的最高入息限額(編按:單身人士申請公屋的每月最高入息限額是11,250元,二人家庭則是17,350元)。港府現有的房屋政策,間接鼓勵年輕人不上進、不發憤,我覺得是時候改變激勵機制,應該是有收入、有報稅的年輕人,才有資格申請公營房屋,而且是買居屋而不是租公屋」。
林本利又透露,自己於1989年在香港理工學院(理工大學前身)的商業學系任教後,跟着便買入海怡半島單位供父母居住,雙親亦因此將原先居住的公屋單位歸還給政府。
他回憶說,當年只是希望父母住好一點,而且認為有其他家庭更需要該公屋,想不到因此而買入的海怡半島單位至今錄得數以倍計的升幅。他認為,若目前個別公屋住戶的收入已提升至較高水平,也應該將公屋單位歸還政府,讓政府再分配給有真正需要的低收入家庭。
[名人樓市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