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4
經濟日報
市場資金充裕,惟樓宇供應不足,導致供求嚴重失衡,是令樓價不斷上升的主因,亦是很基本的經濟學定律,此乃香港樓市的特色。
要紓緩樓價升勢,最有效直接的招數就是增加供應,其他任何形式的辣招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政府本月初加推的辣招,筆者絕對不相信能遏抑樓價,相反,只會令樓市的正常成交現象變得更為畸形。
需求仍在 購買力暫扣押
過去數年來,歷史已經證明之前的三次辣招根本無助遏抑樓市的升勢,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市場成交,甚至令樓價進一步推升。因為這些辣招只能將買家入市的時間拖長,令購買力暫時被大量扣押,一旦大家適應辣招後,突然爆發的購買力一窩蜂釋放,樓價只會升得更狠更急。
其實港人的適應能力相當強,沒有短炒就變長揸;見細單位有價,就買幾間收租;見豪宅需求大就轉戰豪宅市場;政府打擊住宅,就瞄準工商舖,甚至車位都可以作投資,可見大家都是極會靈活走位的市場參與者。
至於對內地的買家來說,增加稅項所起的作用更為有限,反而警醒他們入市要快,否則,遲些可能加稅幅度更為驚人。目前市場的資金氾濫,卻沒有太多穩健的投資可以選擇,物業市場便起了資金避險兼增值的作用,資金流入就是最正常不過的現象。
父母避稅 子女名義入市
今次政府落重藥,但求一招可即時嚇退所有買家,以為只要以照顧用家為理由,市場就會沒有反對聲音。其實政府這些辣招,間接已經扭曲市場,以往父母會教導子女自強不息,努力工作,不斷奮鬥,以完成置業目標。但是今天很多父母為了避稅,寧願早些借用子女的首置名額,間接造就子女不費吹灰之力,已經可以成為業主。
有些能力較強的買家,甚至用首置子女的名義,以一張合約購買多個物業,變相出現提早分身家的怪現象。此亦反映了辣招存在漏洞,真正有需要置業的上車客未必能受惠,惟政府出招後亦難以收回。因此筆者奉勸政府以後出辣招前,必須要三思而後行,否則樓市將會不斷扭曲,影響既深且遠。
撰文:
廖偉強 利嘉閣地產總裁
欄名: 大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