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十一月 23, 2024 星期六 大致多雲 19° 75%

規劃署署長凌嘉勤:2030規劃新市鎮 須促進同區就業

2016-10-27    明報
【明報專訊】港府今日料公布《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以下稱《2030》),為本港勾勒中長期規劃遠景與策略。規劃署署長凌嘉勤上周六出席香港測量師學會主辦的研討會,率先與業界探討本港過去和現在的規劃及發展經驗,前瞻未來的發展方向。他指出,目前本港工作機會集中於維港兩岸,於新界新市鎮居住的市民到市區上班長途跋涉,故未來城市規劃的其中一個方向是新落成的新市鎮內除了設有住宅,區內亦須造就大量工作機會,推動同區就業。 明報記者 葉創成 觀塘延線的兩個新站何文田站及黃埔站於本周日啟用,成為城中熱話,其實作為本港首條地鐵線的觀塘線(觀塘站至石硤尾站),早於1979年於10月1日已通車。據凌嘉勤所述,港英政府早於1948年發表的《香港初步城市規劃報告》已提出興建地鐵此大型集體運輸系統。該報告當時亦建議興建紅磡海底隧道、填海造地、在新界發展新市鎮,以及搬遷火車總站;隨着這些建議陸續落實,本港經濟於上世紀80至90年代亦開始起飛,可見前瞻性的地市規劃十分重要。 即將公布的《2030》會探討本港跨越2030年的整體空間規劃及土地和發展的策略和可行方案,以配合本港最新的需要。此時此刻要為本港未來數十年的發展作規劃,需要注意哪些因素呢?凌嘉勤指出,科技發展迅速,以及財富西向東移,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影響所及,中國內地及印度未來將有大量中產階級崛起,而他們均位處香港5個小時的飛機航程內,為本港帶來挑戰也帶來機遇。 居所及工作地不平衡 影響生活 本港應該如何面對上述挑戰才可轉危為機呢?凌嘉勤指出,他對於本港城市規劃的其中一個倡議(initiative),是解決現有的居所與工作地點不平衡問題(Addressing Home-Job Imbalance Issue),從而提升港人生產力及生活質素。他解釋,目前由填海而成、主要位於維港兩岸約7平方公里的土地,住有約27%本港人口;但這些地區卻提供本港逾70%的寫字樓樓面,以及約50%的商業樓面(零售用途為主):「相信大家會有此經驗,每個早晨繁忙時段大量民眾由北向南移上班,在黃昏放工時段他們轉為南向北移歸家,因為工作集中於維港兩岸,但過去多年落成的新市鎮主要坐落於維港以北的新界區。」 凌嘉勤認為,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港府目前在規劃擴展東涌,發展古洞北及粉嶺北、洪水橋及元朗南等新市鎮時,區內不單設有大量住宅可容納新增人口,而且希望區內能提供數以萬計的職位(見圖);這樣的話,當地居民便不需要承受舟車勞頓才可上班的苦頭,從而提升生產力及生活質素。另外,這些新增職位部分來自科技研發中心,亦符合全球重視科技發展的趨勢。 新規劃須重視氣候變化 本港以自由經濟聞名於世,凌嘉勤笑說,自己與外界介紹上述新市鎮的規劃工作時,經常會被人質疑:「政府怎會有能力決定私人機構於哪些地區提供新增工作機會呢?」他的回答是,政府希望具備願景(vision),並且與私人機構合作創造就業機會:「如果我們不具備願景,20、30年後工作機會仍集中在維港兩岸,不會分散至其他地區;當然,要達至此一願景需要政府與私人機構合作」。 另外,凌嘉勤指出,本港上周出現罕有的「10月颱風」,可見氣候變化的問題亦值得重視;因此,該署在規劃新市鎮時,除了重視同區就業外,亦有其它三大倡議,當中包括,(一)城鄉共融和城市耕種,例如建議保存古洞北新發展區內塱原37公頃的自然生態公園及45公頃農業地帶;(二)適宜居住及可持續發展,把人口集中在鐵路站附近步行可達的範圍內,以減少車程,並建立日常生活所需齊全的社區;(三)重視環保,在水和固體廢物處理、節約能源及通訊方面,採用環保的基礎設施。 [名人樓市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