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1
星島日報
政府正全速開發北都,佔地面積達3萬公頃約佔本港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現時多個地區均有不同新規劃。立法會地產及建造界議員龍漢標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現時北都只發展其中約3000公頃,可見本港從不缺土地,惟需要在「土地規劃」着墨,建議引入白色規劃(White Zone),在發展中預留彈性,靈活應對未來市場變化;並倡議在規劃審批等程序上成立「單一窗口」機制,不同政府部門審批流程由單一窗口處理,將有助片區開發,加快流程及時間等。
規劃過程須「拆牆鬆綁」
龍漢標指,北都總面積達3萬公頃,現時只計劃發展其中約3000公頃,可見本港欠缺的不是土地,而是欠缺「土地規劃」,建議引入White Zone概念,在指定區域沒有劃定為某一種指定用途,而是讓該土地有多種用途,提供彈性靈活迎合市場需要,當市場和社會發展有所變化時,就毋須再重新申請改劃,可以靈活應對市場變化需要。事實上,新加坡於多年前已開始於城市規劃中應用White Zone概念,其成功經驗可供本港政府參考。
本港改劃土地所需時間冗長,龍漢標主張在規劃過程中進一步「拆牆鬆綁」,現時一幢物業從籌備、興建,以至入伙,需要經過多個部門逐一審批及驗收,整個程序需時冗長,當中或有重複,形容如同闖關遊戲需要「逐關逐關過」,尤其未來北都不少用地仍是生地,須經面對程序更多。
可設「單一窗口」加快審批片區
他強調,既然政府採取促進者思維,尋找提速方法,建議在規劃過程中成立「單一窗口」機制,不同政府部門審流程由單一窗口處理,各自完成審批等程序,屬可行又落地辦法,得以提速、提效完成,將有助片區開發,加快流程及時間等,亦可以降低發展風險,屆時財團投地出價自然會更加進取,有利於政府收入。
新發展區地積比低限制發展潛力,龍漢標說,絕對有可能提高地積比率,現時在決定地積比時仍遵從舊有概念,港島及九龍會被劃分為市區,新界則屬於郊區,故新界不少地區地積比遠低於市區。隨着交通網絡趨發達,即使在新界出發,約半小時的車程都能到達中環,「郊區」概念可以商榷,而且其他排污系統等配套都有足夠能力應付到更多人口。尤其現時方向為全速發展北都,以對接深圳,達成戰略性合作,故提高地積比實在是合理之舉。
「綜合發展區」(CDA)用地規劃涉及不少限制,重建發展難度高;龍漢標認為,CDA屬分區計劃大綱圖一部分,以往設立大綱圖目的是希望配合該區發展方向,提供足夠和合適配套,惟面對近年市場變化急速,難免會出現跟不上時勢情況,例如市民購物習慣於過去數年大幅改變,在家工作亦已成風潮,導致對於零售物業及寫字樓的需求出現變化。
上述大綱圖制訂時間與需要落實發展時,中間有一個時差,可能市場對於不同土地需要已經有所變化,當發展商想要做出改變,又會面對改變土地用途上多個程序,延長整個發展過程,間接加重發展成本。
地產組記者 羅其軍 蔡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