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1
星島日報
發展局去年曾披露北部都會區的已知開支或預算超過2247億,當中超過一半用於收地。由於北都有不少項目仍處於不同階段的研究,如土地用途、工程方案、項目設計等,所以最終的實際支出仍有待計算。政府一直關注香港建造成本高企的問題,但透過引入大灣區建築工人的做法,似乎未必得到業界持份者接受,故需從建造技術方面入手。
發展局早前分享他們透過採用新物料、新技術降低建造成本的經驗,包括我國自主生產的超強度鋼材S960,比傳統鋼材強度更高,令整體建築成本可降低30%。另外亦引入「遙控天秤系統」,大幅節省天秤控制員的上落天秤時間,提高工作效率。本港更首次採用橋樑轉體施工方法,能有效縮短工程時間一年,節省與工程相關的開支。
根據立法會2024年發表的建造業智慧科技研究報告,本港建造成本中的五分二為勞工成本,高於新加坡70%及內地的3倍,加上近年建造業工人呈現老齡化,故呼籲本港建造業應用更多的智慧科技。以英國為例,該國長期處於全球建築成本最高的國家行列,近十多年來致力採用智慧建築科技以減省成本。根據2021年英國的基建及項目管理局發布的基建績效轉型路線圖,目標2030年英國政府將在公營基建界別全面採用現代建築組件,既可節省建築時間,亦有效將公共工程互用組件標準化,並應用在如可負擔房屋計劃的項目內。
設立「特區中的特區」
路政署早前公布,北都公路工程的勘查研究費用由原本估算的逾11億減至6.8億,較原先減少4成,而且規劃時間由原來38個月縮短至25個月。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利用航拍無人機進行大規模的交通及樹木調查,減省所需人手及提升工作效率。透過創新技術及精簡程序,大幅壓縮前期勘察研究相關費用和時間,在現時政府財政狀況下,多管齊下減少不必要開支,能為未來其他政府工程起到示範作用。
要降低建築成本,另一關鍵是要政府縮短對各項建築工程的審批程序,時間越長,工程公司所需支付的利息成本便越高。就以目前的北都為例,基建工程開展前須等候不同政府部門審批;基建工程完成後,又需要不同部門驗收,這樣影響施工效率。為加快北部都會區發展,有議員提出將北都變成「特區中的特區」,筆者對有關建議表示支持,北都發展規模龐大,設立「特區中的特區」,加快審批及招標流程,有限度引入大灣區勞工,並且加大引進國內技術推進發展,既可將成本降低,亦有助縮短如鐵路等大型基建的發展時間。
趙錦權
戴德梁行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及環球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