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四月 12, 2025 星期六 多雲 21° 77% 強烈季候風信號

放寬停車場面積豁免 助力物業發展

2025-03-17    星島日報
繼2023年《施政報告》中提出豁免計算「部分」停車場面積的安排(即私人項目首兩層停車場設於地下、第三層,即使設在地面,該地面停車場仍會獲得全部樓面豁免),發展局局長於今年3月初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政府正檢視放寬賣地條款,包括考慮停車場毋須要在地底興建,亦可獲得樓面面積豁免,業界均表示歡迎,期望德政可盡快落實。 回顧歷史,除某些特定情況外,政府於早年一直豁免所有停車場面積,無論是建造在地面或地底。直至2010年,政府為應對發展商利用樓面豁免的相關政策,增加樓面面積而造成「發水樓」的問題,在2010年《施政報告》中提出收緊相關豁免政策,包括降低停車場面積豁免。 當時的發展局以「締造優質及可持續的建築環境」為由,推出一系列縮減樓面面積豁免措施,包括規定私樓地面上蓋停車場最多只能獲豁免50%,而地底停車場則獲豁免100%,以回應「發水樓」的問題。 時至2013年4月29日,《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正式實施,所有住宅物業出售時均需以「實用面積」計算,大眾鮮有再提到「發水樓」一詞,惟收緊了的豁免面積措施卻繼續執行,沒有因此而重新檢視。 建地底停車場成本貴一倍 在樓市暢旺時,因發展利潤足夠抵銷興建地底停車場所帶來的額外成本,發展商及政府沒有十分關注這方面的問題,但今天樓市回落,地價普遍被蠶食,無論發展商及政府都意識到,建造成本及時間對地產發展所造成的窒礙。 以往「奢侈」的建造要求,尤其是地面明明有空間建造停車場而不建,反過來用額外成本及時間挖掘地下停車場,在今天「開源節流」的大趨勢下,實在有需要修改。 興建地底停車場當然有其好處,但壞處也不少,首當其衝的當然是沉重的建造成本。根據香港一間國際工料測量顧問2024年第4季的資料,地面停車場建造成本,以每平方米建造樓面面積(Construction Floor Area)計算,平均每方米約15650元,而建造一層地下停車場每方米成本則為32800元,足足貴了一倍!倘建造4層地下停車場,每方米平均成本更高達41300元。 期盼「德政」延伸私人項目 這些成本是基於正常建築的情況下估算出來,香港樓宇稠密,於樓與樓之間建屋已經十分困難,如果再要往下挖掘多層地下停車場,而完全不影響旁邊樓宇結構的情況下順利興建物業,難度十分高,發展成本及時間肯定超過可承擔的水平。 除成本外,地下停車場也帶來其他的問題,例如:地下停車場可泊車輛的數目,一般會較地面停車場為低,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因應擋土牆結構及防水的要求,地底停車場的牆身會比較厚,第二是地底停車場的走火要求比地面高,每層最少要設置一條獨立走火梯,兩者均會使可使用面積大幅減少,可使用空間比率自然降低。 上述提到的防水要求,大家會想到水浸的問題。雨季來臨,特別是颱風的日子,位於低窪地帶或毗鄰海旁的地下停車場,有可能面對水浸的隱患。可幸的是今天政府渠務工程大有改善,新的建築防水功能亦有所提升,除了一些早年建成的地下停車場,發生水浸的頻率的確較以往少。 通風及照明也是另外一個問題,以往建造在地面上的停車場,外牆一般以開放式設計,讓空氣自然流入停車場內,白天時陽光亦可照入。地下停車場卻沒這方面的優點,只能靠機械通風及人工照明,相對不環保之餘,業主也需要承擔更多的維修及保養成本。 將停車場放置地底,表面上處理了「蛋糕樓」的問題,增加地面通風效果,但事實上,不少新的發展,因沒有停車場的阻擋,地面時有發生「風洞」效應,除影響使用者外,放在地面的擺設和綠植,也經常被吹到東歪西倒。 除此以外,以往最低的住宅樓層一般會設置於停車場之上,距離地面相對遠一些,若發展項目靠近車路,路上噪音及廢氣對那些單位的影響相對較少,如今停車場要放在地底,低層單位受路面影響的機會亦較大。 筆者相信,政府一直有留意到地底停車場所帶來的問題,屋宇署也因此在2023年8月,率先對房協及市建局項目內的停車場面積豁免作出全面鬆綁,停車場無論是建於地底或地面,均獲得全數面積豁免。期盼政府能將此「德政」延伸到私人發展項目,優化建築規範,以活化土地市場。 温偉明 嘉華國際營銷及市場策劃總監(香港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