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市建局及港鐵近兩年招標的地皮屢次流標。但2025年下半年已部署招標北部都會區首兩個片區試點。
盡管政府信心滿滿不會流標,在樓市下行、大量新盤滯銷下,發展商入標價必然保守,把樓價下跌的風險計算在內。除非政府接受發展商以可能極低的入標價買地,否則流標風險依然。
要增加土地收入,政府必須改變賣地策略。正如發展商面對供過於求的局面,也要減價促銷、增加優惠去吸引買家一樣。
短期土地供應方面,政府應致力改善發展商的投資環境,以增加賣地收入。過去樓價持續上升,發展商不乏利潤,自然願意承擔興建政府、道路設施的成本,對政府及社區均有益處。
但現時樓價下跌,建築成本每呎高逾5,000元的情況下,發展商就算只建住宅也未必能獲利,若要再計入興建公共設施的成本,發展商只會選擇放棄競投或減低出價投地。因此,政府可考慮減少賣地附加條款,如提供政府設施或道路施工等要求。
增加投地誘引,也可考慮豁免環境、社會及管治(ESG)設施、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GIC)、地面停車場等額外條款計入最大可建樓面面積,並取消要求發展商在竣工後將若干樓面面積移交政府的條款,例如近期推出招標的元朗及屯門用地。
拆細地皮售 可降投資成本
對上一次跌市,政府除了全面以勾地形式賣地外,也會拆細地皮出售。政府宜重推此政策,將地皮拆細出售可降低投資成本,有利更多中小型發展商競投,競投者增加,地價自然可看高一線,提高成功售出地皮的機會。
同時可考慮允許大型發展用地分期支付地價,因為面積較大的地皮發展期及回本期較長,或會降低發展商的投資意慾。
市建局招標的重建項目為香港土地供應的主要來源之一。為精簡土地分配,政府應檢討市建局的自置居所津貼,並將評估基準由7年樓齡單位的價值調整至10年樓齡或以上單位的價值,以反映樓價下跌,同時可助降低收購成本及提升項目在低迷市道中的利潤,避免市區舊樓重建陷於困局,未能推進。
全球經濟前景存有不明朗因素,左右香港樓市發展,政府收入倚重賣地收入,最重要的是能提供一個有利地產市場發展的環境,並因時制宜,快速應變調整房屋及土地政策,否則會造成賤價賣地或有地無人買的困境。
撰文 : 區建強 仲量聯行估價諮詢部主管
欄名 : 專家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