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2
明報
【明報文章】政府密鑼緊鼓發展北部都會區,上周五組織了85家企業考察北都,希望吸引企業投資。但政府提出在牛潭尾發展「大學城」,上周二在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會議上卻遭多個議員質疑,認為根據政府規劃,牛潭尾大學城面積46公頃,僅及中文大學三分之一,稱為「大學城」有點名不副實;且教育局要到2026年才定到大學城發展藍圖,屆時才邀大學進駐,發展速度亦太慢。有議員私下指發展局文件中論及「大學城」的發展目標「太吹水」,質疑無法達成。
據政府提交立法會的文件,牛潭尾大學城佔地46公頃,當中9公頃用作發展第三間醫學院,換言之可容許其他院校作擴展用途的土地只有35公頃。現時8間資助大學中,面積最大的中大,校園總面積達138.4公頃;其次是科技大學,總面積60公頃;即使位處市中心地帶的香港大學,面積也有45.2公頃。其餘5間的面積分別由9.2至16.5公頃不等。
對於這個大學城的發展目標,政府文件提出,要鼓勵本地專上院校與中外知名院校以靈活創新的模式,包括跨院校、跨學科、跨界別及跨境合作,開拓更多創新、前沿和高層次的本科、研究生以及專業程度的品牌課程、研究合作和交流項目。政府亦鼓勵院校充分發揮一國兩制下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在「北都大學教育城」建立據點,擔當「超級聯繫人」角色,優勢互補,尤其在科研合作、學生交流、人才培育等範疇更緊密連繫,讓香港的學術及研究在國際發展更上一層樓,亦配合周邊地區如新田科技城等創新科技發展,提供「產學研」方面所需的人才支撐,推進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推動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香港。
瑞典卡羅琳所設醫學中心無疾而終
在上周二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上,多名議員質疑大學城面積僅46公頃,只有中大三分之一,與外界對大學城的理解有差距,亦不足以達至政府期望的目標。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就質疑大學城能否吸引中外知名院校進駐,她以新加坡為例,指新加坡吸引外國大學不僅送地甚至「起埋校舍」,質疑香港可以提供何種誘因,認為現在大學城的目標不清、可行性成疑。發展局長甯漢豪則指八大中,大部分校舍只有10多公頃,因此牛潭尾大學城46公頃並不小;她又稱不少大學想擴容,亦希望加強同外國院校合作,指政府可向院校提供地價優惠甚至免地價,但認為大學興建新校園不能只依賴政府,要自行籌款負擔部分費用。
有議員私下指出,現在不少院校都在考慮增加取錄非本地生發展教育產業,政府文件則提出要擔當「超級聯繫人」、與中外知名院校跨學科跨界別合作,顯得「太吹水」太「口號化」,認為香港現在要吸引外國知名院校談何容易,尤其涉及高科技,歐美知名院校不會輕易來港合作。有建制中人指出,早在梁振英任特首年代,政府就希望能吸引外國名校落戶香港,更曾促成商人劉鳴煒捐款接近4億元,拉攏著名的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香港設立復修醫學中心,目標是吸引世界各地研究員在此新設施做復修醫學領域的研究,並以能達至復修受損或壞死細胞組織為最終目標;但在梁振英離任後,這個中心無疾而終,可見要促成海外著名學府在港建立據點並不容易。該建制中人估計,牛潭尾大學城或許可以吸引內地科技大學來港設分部,但要吸引有實力的海外大學會有難度。
大學城涉3區 教育局26年完成佈局
對於議員質疑牛潭尾大學城太小,官府中人解釋,整個北都大學城總面積其實是80公頃,除了牛潭尾的46公頃外,洪水橋厦村會有5公頃,用作自資專上院校發展新校園,這部分發展最快,預計後年可完成土地平整;除此之外,新界北亦會有20至30公頃土地用作興建大學城。該官府中人又稱,有關大學城的概念,不同地區有不同定義,內地的大學城一般在一個片區內,面積較大,可容納不同院校;但美國洛杉磯北面的大學城,則在一個紐帶內有不同的點,不同院校在不同地點設分部校園,大家協同發展,這種模式同樣稱為大學城。筆者聞悉,教育局正為北都涉及3個地區的大學城制訂規劃綱要,定下整個大學城的佈局,預計2026年完成。
[李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