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爭取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建造業近年應用各類創新科技,達致減碳同時「提速、提量、提質」。香港工程師學會建造分部上任主席謝偉正指,建築信息模擬(BIM)及組裝合成建築法(MiC)普及,必成大趨勢。
謝偉正接受本港訪問時指,建造業數碼轉型,離不開近年漸為人熟悉的BIM和MiC,隨着政府自2018年起,要求所有預算達3,000萬港元以上工務工程項目必須採用BIM,並鼓勵私人工程項目跟隨後,謝偉正認為BIM已發展成熟,可有效地控制及管理整個建築生命周期,包括由前期規劃、樓宇及工地設計、管理、施工至日後維修。
他續指,目前建構一個BIM系統成本約為300萬至500萬元,視乎當中需監控的數據複雜性及數量、修改次數等。若計劃日後透過BIM作大廈管理,規劃時已應作相關準備,避免沒有足夠空間或要「翻手」拉線、裝監測器等問題。
機械人可取代危險性工序
至於MiC,除被應用在多個公營及非政府機構的工程外,今年已有首個採用MiC而建的私人住宅項目推出。謝偉正指,相關技術至2019年引入香港,短短5年間已普及至私人市場,可見香港對新興建造技術的敏銳度,以及對其抱開放且積極態度。已知有不少發展商正使用或已計劃使用MiC發展私人項目,相信勢必成為未來大趨勢。
此外,最先進的技術和創新解決方案,為建造業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機械人應用更成為「2024建造業議會國際建造數碼化論壇暨展覽」(GCDFE)的重點議題之一,機械人是否將全面進軍建造業?
對此謝偉正回應指,機械人目前常用於幕牆試水、天花板及牆身等打磨工序,以及噴漆,料未來可擴至平水墨線施工、作搬運及於密閉空間工作,相信可取代工人從事高勞動及具危險性的工序,為工程提效提質外,還可紓緩行內勞動力老化及避免工人工傷機會,有利行業發展。
惟機械人運作需平闊的空間,且盡量少轉角位,而香港住宅以「的骰」為主,現有的機械人未必適用。加上相關應用正處起步階段,要研發出適用於香港的機械人、在工盤通過各項測試,繼而大手應用,當中涉及不少投資,料普及仍需一段長時間。
謝偉正強調業界每遇新科技均需業主方的配合才能進一步應用,建議政府持續且加大力度協助創新建造科技研發及落地。同時需多向大眾宣傳,以推廣智慧工地發展,為行業吸引人才。
責任編輯:黃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