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8
星島日報
立法會早前辯論「進一步完善房屋階梯」的議案時,有議員提議收緊居屋等資助出售房屋的轉售限制,只容許以「白居二」方式售予現有公屋居民或合資格申請居屋人士,不可在補地價後於自由市場買賣。其理據是私樓與公營房屋市場應分開,不應容許以公帑及公家土地興建的資助房屋完全變成私樓,賣一間便少一間,令到政府須額外覓地及動用公帑,興建更多的公營單位補數以滿足需求。不過,也有部分議員不認同有關建議,認為有違當局近年致力活化居屋二手市場,增加流轉,鼓勵市民、尤其是公屋居民自置居所,強化向上流動的政策。
其實,數年前香港樓市仍在不斷上升,部分位置較好的已補價、以至未補價居屋被炒至天價,筆者也提出過類似建議。當時的構思更為大膽,建議只容許將二手居屋轉售給政府(房委會),但並非按照最初的一手買入價,而是以業主已支付的款項(首期加歷年供款),再乘以同期香港樓價平均升幅來計價。此舉可讓相關業主按市場情況出售其物業,獲得市場支持的資產增值及回報,但又不會因一時的供求失衡而引發「癲價居屋」的現象,以至令人產生抽中居屋就等於中六合彩、政府以抽籤方式幫個別市民「發達」的不公感覺。
「癲價居屋」不復存在
根據以上計價方法,政府在回購單位及翻新後,再賣給其他的合資格居屋申請輪候人,帳面看似會蝕錢,但卻毋須另覓土地及公帑去興建新一間居屋來補數,相關土地亦可出售作私人住宅或其他用途,在財政上更具可持續性,輪候人士亦毋須等待至少數年的建造時間才能上樓。而且這些二手居屋較大機會來自市區,比建於新發展區的新居屋往往較受歡迎。但隨着本港樓市回軟,公私營房屋供應有序增加,「癲價居屋」不復存在,加上政府財赤嚴重,有關建議現時的可行性必須小心考量。
相對於居屋等資助出售房屋,出租公屋的財政可持續性更值得關注。由於公屋租金低廉,並由政府負責日常管理,租金收入一般只夠支持屋邨的清潔、保安及簡單維修保養等,一旦要進行較大型的維修及翻新工程,便會出現赤字,房委會往往會以出售居屋等資助房屋的收益來填補。當年房委會決定將部分屋邨商業設施出售(即領匯的出現),除了因為政府庫房本身出現財赤,另一原因是政府為了救市而暫停居屋銷售多年,導致房委會的賣樓收入「清零」。
建造成本大幅上升
由於房委會只須向政府繳付象徵性地價,只須負責樓宇的建築費,因此即使以折扣價(不同時期有不同計算方法)賣樓,基本上都是有賺無蝕,過往用來補貼出租公屋開支大致是足夠的,但情況近年卻出現了一些變化。
其一是香港的建造成本近年大幅上升,升幅遠高於同期的公屋租金加幅,加上建屋量增加令房委會的建屋開支大增。其二是經濟不景與私樓樓價回軟,不論是按市價打折或以申請人負擔能力計算的居屋售價,都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其三是屋邨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大型維修開支持續上升,部分更有需要拆卸重建,連同相關的搬遷津貼及租金減免等,令房委會出現財政危機。即使今年《施政報告》提出,會逐步調高公營房屋中的出售單位比例,預計幾年後房委會仍有需要尋求政府注資。
多個市建局項目流標
再者,上述情況還未計及並非由房委會負責的簡約公屋和過渡性房屋開支。最近有人提議將部分過渡性房屋「恆常化」,以應對政府計劃逐步取締劣質劏房所產生的安置需求,但錢從何來的問題,至今未有人提出答案。須知樓市差,庫房的賣地、補地價及印花稅收入也肯定不會好,尤其賣地收入更會斷崖式下跌,政府是否仍有能力大手筆向房委會注資,以至推出新的房屋福利呢?
除了新建的公營房屋,香港的舊區重建工作也受到建造成本上升和樓市下滑影響。多個市建局項目相繼流標,需要對外舉債來支持推展中的項目,影響該局進一步收購舊樓和展開新發展的時間表。而私人發展商的收購重建,受市況影響則更大,某程度可能抵銷了降低強拍門檻帶來的促進作用,需要因時制宜,改變思維和做法,以緩解香港的樓宇老化問題。
筆者對上述種種問題沒有完美的答案,僅提出來供大家思考和討論,希望社會明白房屋政策的制訂,除了衡量其社會民生效益和對經濟、樓市的影響,其財政可持續性也相當重要,必須長遠、通盤地考慮。
謝偉銓
立法會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