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1
明報
【明報專訊】上期講到,《2024年施政報告》採納了筆者及業界提出的多項建議,進一步完善香港的房屋階梯,包括逐步調整公營房屋單位中的出租公屋與出售資助房屋比例,鼓勵更多有能力的市民自置居所,而不是長期依賴出租公屋福利;改革資助出售房屋的抽籤機制,以增加年輕人及屢次向隅者的中籤機會;以及通過收緊公屋富戶政策及引入「善用公屋獎勵計劃」,加速公屋單位流轉。有關措施有助鼓勵基層家庭與年輕人向上流動,在「上樓」、「上車」與「上進」之間取得更健康的平衡。
不過,報告發表後,亦有市民質疑當中的一些措施存在矛盾和不足。其一是向40歲以下的居屋白表申請人多派一個抽籤號碼,若分配給這類人士,尤其是一人申請者的居屋單位數目沒有相應增加,再派多幾個「冧把」會否令其他人士的中籤機會減少?報告提出額外增加1500個的「白居二」配額,也會出現同一問題,合資格選購「白居二」單位的人數增加,但供應未能追上,可能只會令有關單位的售價上升,年輕人家庭的置業機會因而亦受到影響。
另一爭議是居屋綠白表的分配比例,由現時的4:6調整至5:5,原意是鼓勵更多相對有能力的公屋租戶購買居屋。但對於那些不合資格申請租住公屋,但收入又未有能力購買私樓的市民,提高綠表比例是對現有公屋居民的「雙重福利」,對他們不公。因此筆者認為,提高綠表比例只能是因政府嚴打濫用公屋和收緊富戶政策的短期對應措施。不然,便會與報告提出向屢次向隅者多派一個抽籤號碼的目的背道而馳。
無論如何,最終問題關鍵仍在於如何快速及大幅增加資助出售房屋的供應,此舉不但有助鼓勵市民通過自置物業來達至向上流動,對紓緩房委會的財政壓力,包括增加賣樓收入和減輕長遠的公屋管理和維修保養開支也有幫助。方法之一,是將更多原定用作出租公屋的單位轉為綠置居,以滿足現有經濟能力公屋居民的置業需要,同時相應重新增加白表居屋的比例,回應非現有公屋居民的置業訴求。
除了由租樓升級為買樓,由環境擠迫的舊區遷往規劃完善、設施齊全的新區,由日久失修的舊樓搬入新落成的樓宇,以至由細單位搬到面積較大的單位,也是市民在房屋階梯向上流的體現。過往在土地及房屋供應嚴重不足,私樓樓價及租金持續上升,公屋輪候時間不斷延長之時,房屋政策偏向重量而不重質也無可厚非。現在政府的覓地建屋工作漸見成效,當局應將更多心思放在如何加快舊區更新,以及讓市民「住大啲、住鬆啲、住好啲」的目標之上。
近期樓市表現欠佳,不單降低了私人發展商收購舊樓重建的誘因,由市區重建局負責的項目也受到影響。筆者一直倡議利用新發展區的土地來加快舊區更新,包括用作安置受重建或未來取締劣質劏房行動影響的居民,以及通過跨區地積比轉移甚或增大轉而地積比來創造誘因,鼓勵更多私人參與舊區重建,善用市場力量紓緩香港的樓宇老化問題。
現時公營房屋設有人均面積規定,未來的「簡樸房」也有最低面積標準,但政府的整體房屋政策及覓地建屋計劃,卻缺乏任何有關人均居住面積的目標。
筆者在10多年前首次當選立法會議員時,已要求政府制訂人均居住面積指標,但直到日前更新的《長遠房屋策略》需求估算,仍舊是以單位數目作為主要指標。希望在各個新發展區陸續有序推展,未來土地房屋供應開始比較充裕之時,政府會多加考慮如何令市民住屋的質和量都能夠往上流。
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謝偉銓 銓之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