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十一月 23, 2024 星期六 間有陽光 18° 74%

地從何來變成地太多?

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早前憂慮政府持續造地,會導致本港土地供過於求;特首李家超昨回應認為,造地不足會導致供應不足,以及樓價失控和市民上樓困難等問題,兩位在擔心甚麽? 李家超指出,造地主導權一定要在政府手上,因為如果不是這樣做,土地的主導權就變成在利益藩籬的控制之中,這不符合市民利益、不符合香港利益。造地需要一段長時間,所以不斷造地,讓需要時可以推出土地,供應給市場建屋,讓市民置業安居,亦可以將認為當時不需要推出的土地放在土地儲備,令整體房屋需要能按實際提供土地給發展商或政府自己去提供單位。 看看需求方面如何變化?2023年統計處最新推算顯示,「居港人口」推算由2021年中的741萬增加至2046年中的819萬,平均每年增長0.4%,居港人口包括常住居民和流動人口,2045、2046年有見頂橫行迹象。家庭住戶數目將會由2021年的267萬,逐步增長至2046年的308萬。平均住戶人數預期將會繼續下跌,由2021年每戶平均2.7人下跌至2046年的2.6人。可惜這份最新報告沒有更未來年份的預測。 料10年後 約有340萬住宅單位 其實2020年統計處報告曾指出,居港人口推算由2019年中的751萬人增加至2041年中的811萬人頂峰,然後回落至2069年中的735萬人,預告需求回落。類似的香港人口見頂論,亦曾被引用為毋須大量造地,尤其是反對交椅洲填海的理據。這會不會是前特首梁振英對需求的憂慮? 住宅現況如何?翻查資料,2023年9月的統計數據,全港共有302.7萬個住宅單位,包括85.8萬個出租公屋、45.1萬個居屋、171.8萬個私人樓。未來10年(2025/26至2034/35年度),根據長遠房屋策略的預測,將會建44萬個單位,但同期會拆卸重建7.4萬個公屋及私樓,10年後的單位數目大概為340萬個左右,這個陣容是否足以消減公屋輪候人士、居屋滿足需求、私樓租售價相對穩定,這應該是李家超的所憂所慮? 交椅洲填海 李家超梁振英痛點? 土地供給又如何?李家超昨提到,在2021年政府發表《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或策略,從宏觀和長遠角度去審視未來需求,這些都是經過數據分析、供求研究、發展需要的公開文件。當年報告就三大類土地用途,包括房屋、經濟用途,以及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休憩用地和運輸基建在推算期內的最新土地需求及供應作出評估。預計整體土地需求約為6,200公頃,土地短缺3,000公頃(見表)。 根據發展局資料,最新的10年期預測,2025/26至2034/35年度的「熟地」供應量約3,000公頃,全部來自政府主導的項目,當中接近6成、約1,700公頃來自北部都會區,預測亦包括約300公頃來自交椅洲填海的熟地。發展局再次重申人工島的填海時間表,即今年年底前提交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明年完成環評程序,爭取今屆政府任期內開始填海。 交椅洲填海會不會是李先生和梁先生的痛點?一個是未來土地供應重大部署,一個認為是政府財政負擔…… 撰文 : 唐榮 欄名 : 專家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