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一月 11, 2025 星期六 陽光充沛 14° 41% 寒冷天氣警告 紅色火災危險警告

準確把握土地供求 積極解決住屋問題

2024-10-30    星島日報
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早前提出慎防土地和房屋供過於求的說法,引起各界熱議。繼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回應後,特首李家超昨天亦正式開腔,強調政府必須有土地主導權,否則便會落在「利益藩籬」控制之中,不符合市民和香港利益。兩任特首看似在隔空駁火,花生指數爆燈,其實只是茶杯里的風波,因為兩種說法均沒有否定造地的必要性,本質上並無矛盾,只是側重點不同。   世紀之初,特區政府因應樓市和整體經濟低迷,曾經實施所謂「孫九招」,以嚴控土地供應的方式「托市」,客觀上導致之後樓市急升,造成青年上樓難、劏房盛行等社會民生問題。事後檢討,當年政府放棄積極調控樓市,實屬棋差一着,教訓極其深刻,今後絕不應重蹈覆轍。 結合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   對於土地問題,身為測量師的梁振英是專家。他在執政期間,將增加房屋供應視作「重中之重」,也有具體行動,甚至說過「如果不興建插針樓、屏風樓,如何面對劏房住戶」、「郊野公園邊陲地可建公屋」、「董生若能持續推動『八萬五』房屋問題便不存在」之類的話。儘管他在最近的帖文中提出「供應量並非越多越好」,看似打倒昨日的我,但其實並無否定要有供應,只是質疑一旦將來需求不足,那麼在供應大增、樓價大跌的情況下,會衍生負資產、政府財政和金融問題。嚴格而言,這些問題僅屬經濟學ABC,大家都懂,不算甚麼深奧的道理。   2022年習近平主席視察香港時明確要求:要「破除利益固化藩籬」,特別提出要「把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對於長期習慣「積極不干預」的港府官員而言,這是相當新穎的說法,某程度上也發揮了鞭策作用。對照「孫九招」年代,時任政府為了挽救樓市而幾乎退出房地產市場,這樣雖然對投資者有利,對普羅大眾卻貽害甚深。可以看到,當執政者在擔當「有為政府」方面不夠積極,甚至是消極,所造成的後遺症可以很大。李家超強調政府必須對土地有主導權,不可將其讓渡給利益團體,是吸取了慘痛的歷史教訓。   今後政府是否應該積極造地?答案是肯定的。傳統中國人有「積穀防饑」、「有備無患」的思想,其實造地也是同一道理。眾所周知,造地是一件非常費神、費時的事,往往要花上好幾年的工夫。只要政府下好「先手棋」,不要因一時樓市波動而退縮,預先建立足夠的土地儲備,將來便有充足「底氣」,進可以釋出土地,增加庫房收入和平抑樓價之效,退可以保留彈藥,用作將來發展之用。 因應實際情況合理賣地   政府擁有足夠土地,總好過在需要土地時卻沒有土地,任由擁有土地的利益團體予取予攜,陷入被動捱打的窘局。   一些人擔心造地太過積極會導致樓價大跌等問題,看似不無道理,惟類似情況通常是整體經濟突然受到不可抗力所打擊的結果,未必是政府積極造地所造成的;而且,政府造地之後未必同步售地,兩者之間有許多迴旋餘地。當然,梁振英提出「需求不能不估量,供應規劃不能不量化」是對的,今後政府固然應該繼續積極造地,特別是要將北部都會區的土地潛力發揮出來,但同時理應基於客觀數據,因應實際情況,合理賣地,既要擴大賣地的優點,慎防供不應求,解決好住屋問題,又要縮小賣地的缺點,慎防供過於求,盡量防止負資產激增之類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