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0
明報
【明報文章】同官唔同命,有些未交功課會被催交,有些則「老細都唔想你交」,怕功課交了、麻煩更大。
說的是交椅洲人工島(前稱明日大嶼),前特首林鄭月娥2018年提出這宏大願景時,未有「北部都會區」概念、未有疫症、未有移民潮。及後香港政經形勢大變,現屆政府上台,沒有擱置計劃,但只消比較近3份施政報告,會得出「褪軚中」的蛛絲馬迹:2022年,篇幅近500字,形容人工島將為香港「擴容擴量」,提升金融、商業和貿易的競爭力;翌年降至不足200字,仍列明2023年底前展開環評程序;到今年,餘下60字,環評也挪後至「2025年內完成」。
政府保留交椅洲人工島計劃,理由之一是未來10年土地供應中,已經「預咗有人工島」,然而這數字也下調了,去年說有400公頃,今年說300公頃,局長解釋是「步伐放慢」,預計到2027年才開始填海(此前目標是2025年)。
至於造地成本,對上一次官方交代已是2022年12月,「粗略推算約為5800億元」,以當時土地和物業成交價格推算,人工島賣地收入估計有7500億元,換言之仍屬「有賺」。之後,政府一直再沒提及成本,局長最新說法,是政府財政可能隨着經濟狀况好轉,因此現時毋須制訂人工島最終成本,或考慮錢從何來,最重要是未來30年香港是否需要這些土地。
「未來不可料,因此暫時不需講錢從何來」,若此邏輯成立,又怎麼肯定非要人工島不可?不如來一場「土地大辯論第二回合」,讓社會按最新形勢思考建島之必要——趁還未花上巨額設計費之前。
連過往最支持造地的前特首梁振英近日都說「慎防供過於求」、提醒「開發新區的收支不能不預算」,這課題搞不好會一直纏繞本屆政府後半任期,成了施政「絆腳島」。作為納稅人,我的最最最低底線是:別在「未計掂數」之前,倒第一桶沙——最好,連沙都唔好買住。
[林妙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