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8
星島日報
最近在各媒體上都有報道「片區開發」,而政府更在《施政報告》上選擇了三個地區會用片區開發的形式招標發展,地點分別選擇在新田科技城、洪水橋/廈村及粉嶺北。這些地區都是位於北部都會發展區內,現況屬於潛在的土地供應,即「生地」或在土地收回條例下收回大規模的土地之一。
用片區開發形式屬於比較明智的決定,有別於市區,由市區重建局或私人併購而重建的土地,通常規模比較細。片區開發的地盤面積較大,整體城市規劃發展較具彈性,可塑性高。開發商亦可根據其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 及可行性研究(viability study)分階段推行工程,以達致更高?的財務效益。相比起以往拆件式招標,能夠發揮更大的協同效應。
作為片區開發試點,片區開發這個詞彙在內地近期非常流行,例如在深圳的前海、後海,廣東省內的南沙,甚至橫琴都有先導項目。從設計方面我們都見到項目周邊都比較協調,綠化面積大,項目更可以將交通配套道路規劃以及地下水管各樣基建設備都已經預先規劃好,這些都是片區開發的優勢之一。
基建設備預先規劃好
以往香港都有整個地區規劃,通常會在地鐵上蓋項目(transit oriented project), 亦會在綜合發展區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rea)下的規劃形式發展, 但往往在綜合發展區內招標的項目亦未能達到片區式發展?規模。通常發展商投得項目之後,發展規模已經有一定的局限,例如高度限制,地積比率和公共空間,周邊配套與天橋接駁、隧道出入口等等…。
近年有不少大型項目都出了流標情況,從發展商回饋的意見當中,不乏聽到地盤項目限制較多發展成本增加等等因素。現在香港政府推行片區式開發,個人認為可以讓地產發展有更具彈性的整體規劃,更符合社會需求,配合城市規劃去為片區作出適合的剪裁。
撰稿人:香港測量師學會規劃及發展組主席吳栢堅測量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