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6
明報
【明報社評】新一份《施政報告》今天出爐,「改革」與「發展」成為了報告主題關鍵詞,呼應了中央的期許,也突顯了眼下香港需要,期望特區政府勾勒出改革發展藍圖,推出更多具體措施,提升香港整體競爭力,強化國際金融、航運及貿易中心地位。窮則變,變則通。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變得更好,問題是擺脫既有慣性從來不易,有人不想走出舒適圈,寧作壁上觀,也有人囿於既得利益,缺乏改革意欲。改革不是請客食飯,過程不會無痛,特區政府需要發揮牽頭作用,帶動各方齊齊登上改革之船。
改革成施政報告主題
當局須展示決心魄力
現屆政府上任已有兩年多,今次是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主題為「齊改革同發展、惠民生建未來」。李家超表示新一份報告封面將與去年一樣沿用綠色,以示政府政策的延續性及關連性。今年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到支持香港發揮「一國兩制」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及貿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港澳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的機制,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的作用。外界相信,今年《施政報告》將有不少篇幅談及相關工作,至於民生方面,則會觸及處理劣質劏房等問題。
李家超之前兩份《施政報告》,主題皆強調「發展」,今次亦不例外,較為特別之處,在於報告主題還有「改革」二字。過去香港長期奉行經濟自由主義,當局在「小政府大市場」意識形態下,甚少主動強調「改革」。時移世易,當下香港面對新環境新挑戰,必須積極求變謀發展,政府不能只當市場監管者或旁觀者,更要積極扮演改革促進者的角色。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近月一再表示,香港要識變、應變、求變,通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新一份《施政報告》如何回應「改革之問」,將是焦點所在。
世界百年不遇變局,國際形勢變化非香港所能左右,最重要是做好自己。這幾年特區政府在搶人才、搶企業、促創科等方面,確實比以往積極得多,然而予人感覺始終較為零碎,缺乏較為清晰和全面的改革發展藍圖。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及貿易中心地位方面,雖然當局提出了一些願景和大方向,例如拓闊資金來源、建構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發展智慧綠色航運和航運專業服務,然而實際進展似乎不大。當然,香港經濟升級轉型,無法一蹴而就,可是外界擔心改革流於空談,又或缺乏實際成效,亦非不可理解。特區政府有必要以行動說明,當局有決心和魄力,將願景化為現實。
香港謀發展,必須致力提升競爭力,然而「四高」問題卻長期拖後腿。所謂「四高」,就是高地價、高樓價、高租金以及高生活成本,四者互相扣連又互為影響,持續蠶食香港競爭力。近年本港零售市道疲弱,有人歸咎於市民北上消費,以及人工成本太高,然而若非本港生活成本高昂,市民也不會選擇北上。事實上,高生活成本跟高人工成本,本來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而高樓價高租金,正是推高本港生活成本的一個重要因素。根據零售業界說法,過去一年不少商戶結業,原因正是租金加幅快過收入增長。
當然,香港經濟與房地產市道深度綑綁,地價樓價租金成本下降,意味資產價格下跌,同時亦影響政府收入,但急於重新谷高樓價地價,不過是回到從前,繼續飲鴆止渴。鼓勵創科發展、推動產業多元化、減少經濟對房地產的依賴,是香港必須走的改革道路,特區政府需要理順破與立的關係,既要避免資產價格不斷下跌增加經濟下行壓力,亦要避免資產價格和租金成本回升,制約新興產業發展空間。
改革不是請客吃飯
工商界莫做旁觀者
改革不是請客吃飯,香港經濟要升級轉型,本身就意味要打破現行模式,實現質的躍進,過程不會無痛,各方都要有所付出,然而各界是否已做好改革的準備,卻是一個疑問。疫後旅遊業生態轉變,不少人都指出香港旅遊業要改革轉型,改變「重量不重質」思維,只是「搵快錢」心態依然深深扎根於業界,有行內人士便不諱言,要業界轉型相當困難。又例如航運業,雖然當局已發表政策文件,定下改革方向,但業界反應談不上很積極,依然不時有人主張索性把部分貨櫃碼頭用地拿來起樓。香港要成為國際高端人才高地,大學角色舉足輕重。要吸引諾貝爾獎金的學者來港,大學有必要興建頂級基礎科研設施,讓他們做高水平研究,然而政商界依然有聲音質疑,興建基礎科研設施花費大不化算。不擺脫以上因循思維和短線心態,香港改革只怕舉步維艱。
近年特區政府在協助各行各業升級轉型方面,無疑有下工夫,以零售業為例,政府便成立了電子商貿發展小組,協助業界趕上電子商務及網購大趨勢,貿發局更與內地電商平台合作,舉辦「香港好物節」,協助本港商戶推廣。中央對香港改革寄予厚望,期望本港工商界積極參與,莫做旁觀者。當局未來應採取更多措施,對有心求變者要多加支持,對不願求變者則要敢於鞭策。新一份《施政報告》主題強調「齊改革」,特區當局需要多去思考,如何發動各行各業對改革的積極性,以免改革流於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