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一月 12, 2025 星期日 陽光充沛 19° 33% 寒冷天氣警告 紅色火災危險警告

促進私人重建 加快城市更新

一連三集講解了香港城市更新工作的重要性、持續性和複雜性,以及簡介了市區重建局過往的工作和未來面對的一些主要挑戰,今集再談談城市更新中私人重建發展的情況。 與人口老化一樣,香港的樓宇老化速度開始步入高峰期。在2013至2022的10年間,樓齡達50年以上的樓宇增加了5000多幢,但同期落實重建的私人樓宇只有約1600幢(包括市建局及私人重建),遠遠追不上樓宇老化的速度。 考慮到香港人口在7、80年代增長迅速,政府與私人市場當年都加快覓地建屋,估計在未來10多年步入老年的樓宇數目將會更高速地增長。 料未來10年老人高速增長 當然,有部分高齡樓宇通過良好的日常管理和持續的維修保養,可以延長其使用壽命,維持物業的價值,未來多年都未必急需拆卸重建,但亦有不少舊樓因為業權分散、業戶之間有不同意見、業主年紀老邁甚至已失聯、存在大量違規僭建、劣質劏房等不當使用情況,長期管理不善,日久失修,拆卸重建無可避免。 私人重建發展面對困難和挑戰,不少都與市建局相同,但後者可通過政府運用《收回土地條例》強行收地收樓,有既定的「同區7年樓齡」賠償標準,以及毋須因提高發展密度或改變用途而向政府補地價,惟整體財政原則仍要自負盈虧。 提高重建地段容積率 私人收購重建則沒有以上的政府政策支持,需要自行與小業主討價還價,可能要花上多年時間,才能取得足以啟動法定強拍程序的業權份數,並須在收購價、補地價、顧問費、重建建造費、利息支出、審批時間、合規成本和市場風險等之間「計掂條數」,可以賺取合理的經濟回報才成事。 因此即使在樓市暢旺,樓價持續上升時,一些已用盡或超出可用地積比、重建發展潛力較低的市區舊樓,例如筆者早前拍片介紹過的北角「怪獸大廈」,也一直乏人問津。 為了加快香港的城市更新工作,立法會在今年7月通過修訂俗稱「強拍條例」的《土地(為重新發展而強制售賣)條例》,降低了多類舊式樓宇和區域的強拍門檻,以及引入了毗鄰地段合併重建發展的新機制,希望可促進私人收購和提升重建項目的價值。 然而,鑑於現時物業市場的情況,不少私人收購及重建計劃都減慢以至擱置。最近就有多宗醞釀了十多年的強拍重建個案,因為市況欠佳而去到「埋門一腳」也「流拍」。 參考活化工廈模式 如何提高私人收購重建的誘因,令項目的經濟回報提升,最有效方法是提高重建地段的容積率,並豁免補地價。但正如前文所述,不少舊區的發展密度已相當高,缺乏公共和綠化空間,再大增容積率或會令交通及社區配套不勝負荷。一刀切地豁免補地價,亦有違政府理財原則,以至被人質疑涉及利益輸送。 故此,筆者一直建議將現時主要由市建局推行的「小區重建」模式,擴展至適用於私人重建項目,以至引入跨地段、跨地區的地積比轉移制度。通過整合街道、後巷等用地,不但可增加舊區的公用空間和改善生活環境,同時亦可增加重建誘因。 政府做好「促進者」角色 例如重建地段超過某個面積,可以給予額外住宅樓面。至於未能盡用的容積率,可容許轉移到新開發區,例如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人工島的發展用地而毋須補地價。 此外,政府應進一步簡化與重建發展相關的審批程序,縮短時間及減少耗費資源,降低私人重建的成本和風險。 例如政府有明確的政策措施,指定某個區域因樓宇失修嚴重,容許適度提高容積率及應用地積比轉移進行「小區重建」,便可參考現時活化工廈的模式,除必要的地契修改外,毋須每個項目都提交城規會批准,直接按既定政策由相關技術部門審批。 政府除了作為「監管者」,也要做好「促進者」、「促成者」的角色,積極借助私人市場力量,應對日益惡化的樓宇失修問題,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改善市民的生活素質。 謝偉銓 立法會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