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6
星島日報
筆者在上期專欄提到,「城市更新」並不局限於將舊區內的舊樓拆卸重建,而是包括樓宇的良好日常管理和妥善維修保養、具有建築特色及文化承傳價值的歷史建築物的保育與活化、各類交通基建及社區設施的優化提升,以至創新技術的應用、智慧城市管理、環保低碳生活等軟件建設。這些都是「城市更新」的重要部分,對改善舊區居民生活和推動地區經濟發展至為重要,需要全方位、與時俱進的及持之以恆地推動。
2001年成立的法定機構市區重建局,其中文名稱凸顯了「市區」和「重建」,可能令人覺得該局只負責香港島及九龍市區的舊樓拆卸重建。但其實市建局的使命和業務絕非如此單一,還包括「樓宇復修」、「保育活化」及「改造重設」、「社區活化」等多方面的工作,亦並非只限於市區。
其英文名稱「Urban Renewal」,相對較能反映該局的「城市更新」職能。
無可否認,舊區重建仍是市建局的最主要和核心的業務。截至2024年中,市建局先後展開了74個重建項目(當中6個與香港房屋協會合作),至今有32個項目已完成,預計全部項目完成後,可合共提供約3.64萬個新建住宅單位;約46.9萬方米的商業樓面,包括商舖、辦公室和酒店;約18.8萬方米的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以及約7.12萬方米的公共休憩空間。
提升社區設施及生活配套
由此可見,市建局的重建發展並不僅限於拆樓和起樓,還有各類設施及生活配套的提升。部分項目更兼備了歷史建築保育、社區文化承傳及促進地區經濟等元素。例子之一是旺角上海街與「旺角五街」的重建、更新及街區活化項目。
當中有全新興建、設計新穎的地標式商廈,同時亦保留了不少具歷史價值和地區文化特色的舊建築與街道設施,改造成特色商店和文化展覽空間。
中環蘇豪區的重建及改造是另一個例子,原本是香港最歷史悠久的商業區,但因基礎設施老化,導致商業活動式微。
通過改造老舊建築、提升公共空間、美化環境和街道設施,來配合部分住宅及商業樓宇的重建,成功將蘇豪區重新打造成一個充滿活力的時尚商業區域,到近年更進化成以中西文化合璧、新舊建築交融而聞名的消閒娛樂及旅遊「打卡」熱點,吸引了大量中外旅客和投資者。
樓宇復修方面,市建局現正協助政府管理5個不同類型的資助維修計劃,總資助承擔額高達190億。
資助範圍包括一般的樓宇更新工程、提升舊樓消防安全系統、更換或改造舊式升降機,以及因應疫情而推出的維修排水系統計劃等,資助對象涵蓋業主立案法團與「三無大廈」的個別有需要業主。
市建局亦有自家推出的資助計劃,範圍涵蓋強制驗樓、預防性及針對公用地方的維修保養。
對於一些缺乏處理大型維修工程經驗及相關專業知識的舊樓業主,支援和資訊可能比金錢資助更重要。市建局近年大力加強有關工作。
涉足多種非傳統業務
包括設立有關樓宇復修的實體資源中心及網上資訊平台,建立合資格復修工程及顧問公司的登記計劃,提供「招標妥」服務以協助打擊「圍標」等。
後者受到不少大廈法團及物業管理公司歡迎,實施7年已收到逾3300份有效申請。
保育活化方面,近年較受關注的有作為三級歷史建築的中環街市,自兩年前完成改造翻新及重新開放後,吸引了逾4000萬人次到訪,舉辦了近2000項不同類型的文化及社區活動。承接有關成功經驗,市建局正協助將前旺角街市大樓和屬於法定古蹟的西港城進行改造及翻新,預計分別在明年完工和開始動工。因應最新的政府政策和社會需求轉變,市建局近年還涉足了其他多種非傳統業務。
包括提供「首置」資助房屋、協助非政府機構發展過渡性房屋、設立「強拍條例小業主支援中心」,以及先後就油旺、荃灣及深水埗舊區展開地區規劃研究,協助政府擬定更齊全的市區更新藍圖。下期再討論市建局及香港城市更新面對的困難和挑戰。
謝偉銓
立法會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