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1
明報
【明報文章】有個關於富翁和漁夫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富翁到小島度假,遇到當地一個正在海邊釣魚的漁夫,並慷慨地跟漁夫分享如何成為富翁和享受自由的方式。他跟漁夫說:「你知道嗎,你現在需要做的事,首先是要借錢買船出海捕魚。等待掙到足夠的錢之後,就聘請更多的員工幫助你去獲取更多利潤。然後你便可以買一艘更大的船來捕捉更多魚,去掙更多的錢。」
漁夫問:「然後呢?」富翁續說:「然後你用所掙到的錢投資一家魚罐頭加工廠,再將公司上市,把之後賺到的錢用來投資房地產。那麼,你就能夠像我一樣成為富翁,來到海邊小島曬太陽和釣魚,享受自由人生。」可是,漁夫不禁納悶:「這不正是我現在每天過着的生活麼?」
當我們嘗試勉勵年輕人為自己的未來定下目標、力爭上游、共創明天的時候,是否也曾套用這個耳熟能詳的邏輯?年輕人說:「我不想升職加薪了,因為申請入住公屋可以讓我『躺平』。」長輩說:「這個心態不對,現時失業率低,找工作很容易,你應該努力工作,掙取更好收入和更好的生活。」
平靜裏安躺 棲身一抹暖光
年輕人反問:「我聽說,『得公屋便得天下』,不是麼?」長輩反駁道:「許多香港人的成功都是經過拼搏和努力去創造,你不應該將自己的可能性和夢想,因為一個公屋單位而浪費掉。你應該為未來打下穩固的基礎,讓自己有更多機會及自由去追求夢想和目標。成功之後,你便可以放下所有壓力,躺平享受生活的美好。」
這邊廂,我在聽着房屋署長所欣賞的年輕歌手陳卓賢(Ian)所唱的歌:「平靜裏安躺,棲身一抹暖光,游入了思海,看日落天荒。」那邊廂,我在讀政府提出的「共築.幸福」計劃,當中強調:「從家到走進社區的旅程中,制定以公屋居民為本的幸福設計指引,供日後興建新公營房屋及翻新現有屋邨作參考,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接着在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是:一個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年輕人,在九龍富山邨那個經「共築.幸福」研究團隊重新規劃和改造的公屋單位的睡牀上,如Ian所嚮往般平靜地安躺着,盪進思海。他在悠悠的一刻抬頭,既看到日落天荒,也看着星空萬象綻放。然後我在反覆思量:這是幸福麼?這樣「躺平」的年輕人,會令我們感到「肉赤」嗎?
「上流寄生族」的睿智
2024年的香港,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都跟50年前那個人人為生活努力打拼、靠自己不靠政府的香港有所不同。那時候所強調的「獅子山精神」,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心靈財富和動力泉源。那時候的社會,還未有完善的福利制度。香港人的能力,說得難聽一點,是逼出來的。即使是那時候的中國大陸,也仍然是名副其實的發展中國家。
2024年的世界,既穩定又紛亂,既富足又貧乏,既自由又壓抑。從前掛在口邊的一句「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亦已改寫成「這些機會不是屬於我的」。韓國電影《上流寄生族》能夠成為美國奧斯卡金像獎過去92年來首部贏得最佳影片的外語電影,正是因為它準確地反映出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欣然地面對宿命、謝絕上流的世界現象。總的來說,雖算已經活得不錯,偏偏卻又感覺不好。今天,哪怕你傾盡了九牛和十虎之力,配合再多的生涯規劃課程,也難叫年輕一代奮力向前、力爭上游、共創明天。「躺平」是合情,也是合理的選擇。
一次過滿足3個願望
早陣子筆者到相距香港超過3000公里的西藏郊區旅遊,看到在那遼闊無邊、四野無人的草原上,豎着一塊超巨型宣傳板,寫着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個重要指示,乃政府需要圍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然後我反思,身處走向「由治及興」的香港,這些重要的感覺跟我們的實際距離。
當過去10年的高學歷者申請公屋個案,由2013年每3宗有1宗,升至2022年每兩宗有1宗,即30歲以下單身、具大專或以上教育程度的公屋申請者,佔總數的52%,同時有近七成新登記是以學生身分申請的時候,長輩和官員是否仍應以「申請公屋就等同放棄夢想」的論述作為對新世代的訓勉,值得深思。
當我們不斷致力提升香港吸引力來搶奪外來人才的同時,或者也要好好照顧和珍惜那些仍然真正願意以香港為家的年輕人,尊重他們選擇以入住公屋來滿足其「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理想願景。
平凡人的夢想,是即使「做什麼都不被看好,自問資質不算高,但亦有自己相信的事仍想去做」。
作者是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張俊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