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3
經濟日報
商舖買賣續有蝕讓情況,而近期成交更見疫情期間博反彈而入市的投資者,最終要蝕沽,可見高息加上零售環境欠佳,租金乏力上升,連帶舖價無法炒起。
舖市仍受壓,投資商舖損手個案持續,在零售高峰期入市的投資者,現沽貨損手當然難免。但最近蝕讓個案,入市的時間並非10年前高峰,而是疫情期間,即2020至2021年。其中位於灣仔廈門街一個飲食地舖,以2,000萬元沽出,原業主於2020年底以2,800萬元購入,不足4年蝕近3成離場。
另一宗來自西環德輔道西美新樓多個舖位,以1.2億元易手,原業主為資深投資者,於2021年尾入市,兩年半蝕3,480萬元(見表)。
灣仔舖2千萬沽 近4年蝕3成
投資者於疫情期間買舖,大致上同一個原因,就是見舖價大幅回調,便抱「撈底」心態博一博。還記得環球疫情於2020年初爆發,當時對整體樓市衝擊,首當其衝為商舖,封關無旅客到訪,加上各項限聚令措施,營商環境受衝擊,導致舖價及租金短短1、2年間跌3成以上,個別核心區租金跌幅更達5成。
要留意一點,當時仍處低息環境,投資者見舖價跌,而憧憬通關後消費者重臨,必帶動舖租向上,深信當時已屬「最壞時間」而決定入市。事隔2、3年後,舖市竟然不似預期,更出現蝕讓。
兩大原因 市道復甦慢息口升
投資者博疫情後反彈卻損手,主要有兩大原因。首先,疫情期間市場憧憬內地客於通關後必定來港消費,屆時舖位空置率必定降低及租金上升。無疑去年通關初期,消費氣氛稍有改善,但內地客消費模式改變,整體消費下降。今年整體市場面對挑戰更大,包括經濟環境一般、港人北上消費潮等,6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臨時估計為299億元,按年下跌9.7%,連跌4個月兼幅度不低,反映各行業營商環境困難。旅客及本地消費轉弱,舖租上升動力有限,故數年前入市博反彈的期望落空。
另一關鍵因素,是疫情期間經濟環境一般,但對樓市來說,升跌關鍵因素是息口,特別工商舖物業,普遍採用銀行H按承造按揭,2020至21年仍然低見約1厘利息,但2022年尾後息口急升,曾高見逾5厘,工商物業投資者負擔利息達6至7厘。
當利息開支以倍數上升,同時租金缺乏升幅,近期不少上市公司公布商場出租率及租金、又或酒店租房表現,均呈弱勢。
投資者負擔大大提高,故財政壓力較大的業主,不惜大幅降價以沽貨減磅。所以疫情期間入市的舖位投資者,始料不及復甦慢兼利息抽升,博短線獲利不成,更要蝕讓離場。
撰文 : 唐榮
欄名 : 專家樓論